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01篇
  免费   970篇
  国内免费   1438篇
林业   1090篇
农学   920篇
基础科学   722篇
  1595篇
综合类   8095篇
农作物   1287篇
水产渔业   801篇
畜牧兽医   2939篇
园艺   1222篇
植物保护   838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842篇
  2021年   795篇
  2020年   768篇
  2019年   701篇
  2018年   550篇
  2017年   842篇
  2016年   544篇
  2015年   831篇
  2014年   903篇
  2013年   993篇
  2012年   1496篇
  2011年   1513篇
  2010年   1427篇
  2009年   1250篇
  2008年   1181篇
  2007年   1126篇
  2006年   863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442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5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长期施肥对酸性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晓军  苏达  郑朝元  叶德练  吴良泉 《土壤》2020,52(6):1131-1136
为明确长期施肥对集约化果园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对琯溪蜜柚主产区29个果园的土壤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张守敬和Jackson的酸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蜜柚果园土壤磷素累积对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集约化蜜柚果园中,土壤磷素累积丰富,随树龄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上升显著,且土壤磷形态在不同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全磷含量≤0.5 g/kg时,土壤磷形态主要以有机磷、铁磷为主,随着全磷含量的上升,铝磷含量、占比均显著上升;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中铝磷与速效磷相关性最好。果园土壤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磷库,且有效性较高,可适当减少磷肥投入,降低土壤磷含量,减少经济成本,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92.
水流驱动下不同灌草格局对泥沙分选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泥沙的颗粒大小分布体现了土壤侵蚀的基本信息,分析泥沙分选特征有助于解释坡面土壤的侵蚀过程及其作用机理。通过野外冲刷试验(流量为15,20,30L/min),以砒砂岩区灌丛位于坡上(SU)、坡中(SM)、坡下(SL)的灌草地和无灌丛草地(GL)为研究对象,裸地(BL)为对照,探讨水流驱动条件不同灌草格局泥沙分选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水动力参数来影响泥沙颗粒的分布,不同格局泥沙颗粒随冲刷时间及流量的增大呈粗化趋势,粉、砂粒是该区侵蚀泥沙的主要颗粒。(2)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单位水流功率均与泥沙DV呈负相关关系,与D0、D1呈正相关关系;3种冲刷流量下,泥沙DV均值分别为2.422,2.381和2.348,不同灌草格局下DV表现为GL相似文献   
993.
淮河安徽段水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淮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水污染使水资源紧张状况更为严峻,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但淮河的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本文着重从流域的角度分析了淮河安徽段水环境污染现状、淮河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和原因,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重复利用、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应对淮河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4.
回顾了国内外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的发展过程 ,对各类产流产沙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介绍了物理成因模型的概念及当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基于4D技术构建数字流域框架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数字流域首先要确定流域空间数据框架的结构及其构建方法,以确保数字流域包含充分且易于加工的空间信息,4D技术是以产品显示其优势的,以4D产品作为基础框架建设数字流域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已被推广应用。阐述了4D产品在数字流域中的作用,应用适宜于小流域的4D技术体系创建数字流域的技术流程及其精度和效率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应用4D技术建设数字流域空间数据框架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根据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基因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钩刺山羊草(AegilopstriuncialisL,2n=4x=28,CCUU)PI483029总DNA进行PCR扩增,得到长度为900和1065bp的DNA片段,克隆测序后获得2个LMW-GS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841016和AY841017。它们具有小麦LMW-GS基因的典型结构特征。其中,AY841017具有完整编码区,长度为1065bp,可编码322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蛋白,第一个半胱氨酸残基出现在重复区第13位。在重复区,AY841017的两个疏水单元为PIIIL和PVIIL,重复区中还存在一个连续13个Q(谷氨酰胺)组成的短肽。AY841016由于编码区内存在提前终止密码子,为假基因。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AY841017与普通小麦(IriticumaestivumL.)Glu-D3位点编码的LMW-GS基因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7.
Two procedures were compared for extraction and clean-up of 20 organophosphorus and 19 pyrethroid pesticides in sediment to identify the more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groups of pesticides or individual compounds. In Procedure Ⅰ, methanol/water and n-hexane were used for extraction, and 1:10 (v/v) dichloromethane in n-hexane and acetone were used as eluents for eluting the analyte through the cartridge, with one evaporating steps on a rotary evaporator and two eluting steps on the cartridge, n-hexane/acetone (2:1, v/v) was used for extraction and elution in Procedure Ⅱ with one evaporating step on a rotary evaporator and one eluting step on the cartridge. All extractions were performed under an ultrasonic bath and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were utilized for measurements. Procedure Ⅱ was developed as a rapid, timesaving, less costly and safer substitute for Procedure Ⅰ which was an old method. Procedure Ⅱ was more effective for almost all th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tested and 11 of the 19 pyrethroid pesticides, while Procedure I was more appropriate for analysis of 5 pyrethroid pesticides. However, recoveries of most pyrethroid pesticides were fairly low. Thus, further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adjustment and formulation of solvents for more efficient extraction and clean-up of pyrethroid pesticides from sediment samples.  相似文献   
998.
小麦抗叶锈基因Lr44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r44基因来源于小麦的一个近缘种一斯佩耳特小麦,与Lr33连锁,尚未在生产中广泛使用。该基因在我国小麦资源谱中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良好,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尚未见到关于Lr44基因分子标记的报道。  相似文献   
999.
克隆新疆野生橡胶草顺式异戊烯转移酶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和植物体内天然橡胶合成分子机制奠定基础。采用同源克隆法结合RT-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测序正确后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诱导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927bp,编码308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质量为34.9ku,理论等电点为8.74;具有cis-异戊烯基转移酶的5个高度保守区,属于cis-IPPS superfamily蛋白家族;系统进化树表明,橡胶草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与短角蒲公英的亲缘关系最近;经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所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融合蛋白与预期蛋白相符合。可见,利用RT-PCR技术从橡胶草叶片中克隆得到顺式异戊烯转移酶基因,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油茶叶片中茶皂素和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分别采用乙醇回流法与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树龄、叶龄及不同月份的油茶叶片进行茶皂素和黄酮提取与含量测定。结果发现,油茶叶片中茶皂素、黄酮含量随树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且均在5 a树龄前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7.28、43.61 mg/g。随叶龄增加,油茶叶片黄酮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茶皂素含量则呈逐渐增加趋势。30 a树龄植株叶片中的黄酮和茶皂素含量在12个月份中波动明显,黄酮含量在20.14~22.78 mg/g变化,在4月和10月分别达到峰值;茶皂素含量在50.69~60.86 mg/g变化,在8—10月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以油茶叶片为原材料进行黄酮与茶皂素提取时,叶片的采摘时间应选择每年10月份前后的老叶,树龄的确定则在收益低于成本后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