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91篇
  免费   3463篇
  国内免费   5466篇
林业   3770篇
农学   3311篇
基础科学   2991篇
  5983篇
综合类   27330篇
农作物   3939篇
水产渔业   1968篇
畜牧兽医   10012篇
园艺   4376篇
植物保护   2840篇
  2024年   386篇
  2023年   1269篇
  2022年   2907篇
  2021年   2754篇
  2020年   2572篇
  2019年   2600篇
  2018年   1885篇
  2017年   2900篇
  2016年   1938篇
  2015年   2967篇
  2014年   3071篇
  2013年   3553篇
  2012年   4946篇
  2011年   4998篇
  2010年   4799篇
  2009年   4277篇
  2008年   4312篇
  2007年   3748篇
  2006年   2920篇
  2005年   2265篇
  2004年   1494篇
  2003年   864篇
  2002年   908篇
  2001年   809篇
  2000年   778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1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2篇
  1962年   12篇
  1956年   26篇
  1955年   9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为探明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氟吡菌胺抗性发生动态,2012~2016年自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采集分离到马铃薯晚疫病菌520个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价9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  相似文献   
992.
新型青贮饲料收获机滚筒切碎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切碎滚筒是青贮饲料收获机的重要工作部件,直接影响收获机的功率消耗、切碎性能及抛送性能。本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平板刀式滚筒切碎器,分析了滚筒切碎器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对切碎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平板刀式滚筒切碎器较优的结构和工作参数。试验研究表明:滚筒转速和喂入量是影响功耗的重要因素,饲草的切碎均匀度与滚筒转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3.
湖泊沉积物中保存的枝角类微化石不仅能够重建湖泊枝角类的群落演替历史,还能反映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本文研究了龙感湖、武昌湖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组成、密度垂直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在龙感湖和武昌湖沉积物中,分别鉴定出9种和12种枝角类卵鞍。龙感湖沉积物中的枝角类总卵鞍密度(LG1: 2.22 ind./(g·dw);LG2: 2.57 ind./(g·dw))高于武昌湖(1.63 ind./(g·dw),象鼻溞壳刺的平均密度(LG1: 360.53 ind./(g·dw);LG2: 558.26 ind./(g·dw))显著高于武昌湖(1.52 ind./(g·dw))。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昌湖沉积物中枝角类的优势类群由裸腹溞属、尖额溞属种类向裸腹溞属、盘肠溞属种类转变。龙感湖在1950年前,枝角类卵鞍的优势种群为盘肠溞属种类;而1950以后,其优势类群由盘肠溞属、裸腹溞属种类向象鼻溞属种类转变。两个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卵鞍和象鼻溞壳刺密度的垂直变化与湖泊富养化过程和渔业养殖历史相一致。结果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影响了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组成和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994.
为明确苏豫皖地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收集该区域1999-2019年间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的研究文献及相应地点的气象数据,运用Meta分析方法建立基于气象因子驱动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模型,用ArcGIS反距离插值创建预测图,并利用2019年在江苏实际取样测定的小麦籽粒蛋白质数据予以模型验证;最后根据国家小麦品质标准进行小麦品质区划。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中期的总日照时数升高而升高,随播种-孕穗、灌浆前中期的总降水量增加而降低。在苏豫皖各地处于同一气象等级条件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整体上从西向东呈降低趋势。采用2019年多点抽样获得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验证,发现分省拟合模型的效果较好,相对误差在-10%~0之间。苏豫皖三省中,中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中北部、安徽省中部少部分地区;中强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北部、安徽省的北部、中西部和西南部、河南省的东北部;强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江苏省的南部和中部、安徽省的东南部最适宜弱筋小麦的种植。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是一种抗旱能力较强的草种,但因其种子有休眠现象,成苗周期长,导致无芒隐子草在田间种植的出苗率和存活率不高,本研究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方法】采用基质栽培技术,选择来源广泛易获得的7种基质(泥炭、锯末、细砂、菇渣、蛭石、珍珠岩、陶粒)对无芒隐子草进行培育,并测定了各基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无芒隐子草的萌发指标和生长指标。【结果】细砂、泥炭、锯末以及蛭石培育的无芒隐子草在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苗长等指标上均优于其他3种基质,其中锯末、细砂、泥炭和蛭石培育的无芒隐子草发芽率分别比菇渣提高了6.4倍、6.3倍、5.9倍和5.8倍。【结论】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各基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序为锯末>蛭石>细砂>珍珠岩>泥炭>菇渣>陶粒,推荐使用细砂、泥炭、锯末和蛭石作为无土栽培基质培育无芒隐子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土壤惰性碳的影响,对于客观认识草地在减少大气CO2排放中的作用,制定草地碳增汇策略,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冬季自由放牧—冬牧、围封禁牧—禁牧、开垦播种燕麦—燕麦),采用梅花形5点采样法采集野外样品,结合室内酸水解等分析方法,对0~3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惰性碳进行分层研究。【结果】1)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冬牧最高(95.15g/kg),禁牧次之(70.56 g/kg),开垦播种燕麦最小(54.44 g/kg)。冬牧土壤惰性碳含量比禁牧高27.77%,冬牧比燕麦高32.54%。2)与冬牧相比,禁牧16年土壤0~10 cm土层有机碳下降了25.84%,开垦30年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下降了42.79%。禁牧16年土壤0~30 cm土层有机碳下降了10.89%,开垦30年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下降了9.48%。0~30 cm土层惰性碳平均含量冬牧比禁牧高22.67%,冬牧比燕麦高3.60%;与开垦相比,禁牧使惰性碳降低了19.78%。3)不同土地利用方...  相似文献   
997.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生物型3(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biovar 3,Psa3)是猕猴桃溃疡病菌的世界流行群体,但仅在中国存在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开发适于Psa3群体分型的MLVA(multi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技术是探索中国Psa3起源与流行学特性的基础。本研究对7个Psa3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已公布的86个全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Psa3至少存在7个亚群;在各亚群间存在多态性的24个串联重复序列中,其中10个可以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区分开且变异指数合适,据此建立了适于Psa3的MLVA技术。采用该技术对分别来自贵州和陕西的62和9个Psa3菌株进行群体分型,分型结果与全基因组分析高度一致,证明该MLVA体系分型准确。MLVA分型结果表明:贵州主产区修文县Psa3有3个MLVA群体,其中亚群4的组内分化明显,代表最早发生的群体;而亚群 1和3的结构单一,且多在新果园发现,是新传入群体。总之,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可用于Psa3群体分型的MLVA技术,将有助于解析中国各猕猴桃产区Psa3群体结构,以及探索中国Psa3的起源、传播和流行学特征。  相似文献   
998.
 为明确多种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与引起梨树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病原菌的有效对靶关系及制定梨树主要病害防治流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药效方法研究新型杀菌剂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有效应用,建立替代梨树主要病害传统化学杀菌剂的防治流程技术。结果显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在离体叶片法下对褐斑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5%、30 d防效大于80%、90 d防效仍大于60%,兼治轮纹病菌其毒力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辛菌胺醋酸盐、吩嗪α-2羧酸在离体叶片法下对黑星病防效大于90%且毒力EC50值小于1 μg·mL-1;田间药效验证1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0%、30 d防效仍大于75%。噻肟菌酯、硝苯菌酯、丙硫菌唑在离体叶片法下对白粉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铲除效果大于70%、30 d仍大于60%。丙硫菌唑对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吩嗪α-2羧酸同时对褐斑、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小于1 μg·mL-1。针对梨树主要病害发生期,选用新型杀菌剂替代传统杀菌剂制定防治技术流程,其综合防效达到88.94%。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在防治梨树主要病害上的应用,能够降低抗药性产生,同时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探究不同年代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产棉区6个省的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菌株为研究对象,观察培养性状,测定致病类型(致病力、落叶型),同时采用ISSR指纹图谱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之间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核型菌株所占比例有减少趋势;2007~2009年和2017年的菌株全部为落叶型菌株,而1983~2000年的菌株中落叶型菌株仅占28.6%,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落叶型菌株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1983~2000年、2007~2009年和2017年的菌株中强致病力类型菌株分别占21.4%、25.0%和38.9%,仅有的5株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均为1983~2000年的菌株;与2000年后的菌株相比,1983~2000年的菌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5 1,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9 0,表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利用NTSYS软件和Structure软件对ISSR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均将所有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且聚类结果与致病力和不同年代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田黄萎病菌落叶型和强致病力类型菌株所占比例逐渐升高,且不同年代和不同致病力的菌株在遗传上有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大丽轮枝菌的遗传与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48℃恒温水浴热胁迫法对玫烟色棒束孢7个菌株进行了耐热性测定。结果表明,热胁迫45 min后,不同菌株的残存活孢率差异显著,其中IF-502、IF-904和IF-9606菌株耐热性较强,残存活孢率均达50%以上;IF-7606菌株耐热性最差,残存活孢率仅为28.70%;IF-14、IF-511和IF-609菌株耐热性居中,残存活孢率34.72%~36.00%。对耐热性强的IF-502、IF-904和IF-9606三个菌株对麦长管蚜若蚜的致病力测定表明, IF-904菌株在1×10~7孢子/mL时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最高,校正死亡率达88.20%,致死中时最短,为2.67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