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52篇
  免费   3499篇
  国内免费   4762篇
林业   4516篇
农学   3735篇
基础科学   2513篇
  5516篇
综合类   25000篇
农作物   3811篇
水产渔业   2392篇
畜牧兽医   8145篇
园艺   3376篇
植物保护   2409篇
  2024年   319篇
  2023年   981篇
  2022年   2210篇
  2021年   2271篇
  2020年   2201篇
  2019年   2161篇
  2018年   1457篇
  2017年   2381篇
  2016年   1704篇
  2015年   2530篇
  2014年   2821篇
  2013年   3076篇
  2012年   4437篇
  2011年   4425篇
  2010年   4142篇
  2009年   3771篇
  2008年   3739篇
  2007年   3315篇
  2006年   2864篇
  2005年   2355篇
  2004年   1509篇
  2003年   1157篇
  2002年   1486篇
  2001年   1317篇
  2000年   1043篇
  1999年   491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1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杂色鲍养殖环境中致病性弧菌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圳不同的杂色鲍人工养殖场采集并分类环境生物样品。应用TCBS平板分离并作生理生化初步鉴定弧菌,平板涂布法统计水样和各类生物每mL(或每g)所含弧菌总数,并应用基于16S~23SrDNA间区序列设计的4种水产病原弧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定性检测各类环境样品所携带致病性弧菌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弧菌广泛存在于杂色鲍养殖环境中,且杂色鲍养殖池池水中的弧菌密度大于进水口海水。在养殖环境生物中,不同环境生物中每克生物所携带的弧菌数差别很大,其中盘管虫、海蟑螂、等足类所携带的弧菌数最多,而海鞘携带的弧菌数最少。在常见的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上,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阳性率均为3.4%。通过研究弧菌在杂色鲍养殖环境中弧菌的分布特征,为杂色鲍养殖中流行性弧菌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现状与变化趋势,在干流囊谦段布置多昌、扎曲大桥及香达3个监测点,支流选择子曲的下拉秀、尕麻和野吉尼玛3个监测点,共计6个监测点位,于2016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澜沧江源区干流及其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三江源区水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记录浮游植物7门、47种,其中硅藻(21种)和绿藻(14种)为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5%和30%;时空差异明显,夏季较秋季种类丰富,支流较干流种类丰富;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其中针杆藻(Synedra sp.)为两季度绝对优势种;(2)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为5.4×10~4~230×10~4个/L,平均密度为79×10~4个/L,硅藻贡献最大;时空差异明显,秋季高于夏季,支流高于干流;(3)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夏季为2.32,秋季为2.72,Pielou均匀度指数(J)夏季为0.73,秋季为0.70。研究显示,澜沧江源区水质介于极贫营养至中营养之间,处于轻度污染至无污染状态,水生态状况整体优良。  相似文献   
993.
卵形鲳鲹深水网箱养殖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恒光  周银环 《渔业现代化》2009,36(4):33-36,41
为了研究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适宜的放养密度,在一组4个深水网箱中分别按照40,50,60,80尾/m3的密度,放养规格12~14 g/尾的卵形鲳鲹苗种进行为期100~12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40~50尾/m3放养密度的各项生长指标优于60~80尾/m3,40~50尾/m3的日均增重、饲料系数、成活率和利润分别为4.32~4.23 g/d、1.75~1.80、91.7%~90.3%、43.0~44.6元/m3,60~80尾/m3分别为3.83~3.12 g/d、1.92~2.10、89.6%~86.4%、23.4~-17.4元/m3.过高的放养密度不利于卵形鲳鲹生长,并且增大了饲料系数,增加了养殖成本.在深水网箱中放养规格为12~14 g/尾的卵形鲳鲹,养殖密度以40~50尾/m3为宜.  相似文献   
994.
用8种弧菌对斑节对虾受精卵和无节幼体进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8种弧菌严重地影响虾卵的孵化和幼体的正常发育,其中以混合弧菌感染致病性最强。试验还显示了弧菌对越是早期的胚胎侵害力越强。  相似文献   
995.
大鳍鱯的消化能力与营养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枭 《水产学报》2003,27(4):371-376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1238X2.8388(r=0.9949,P<0.01);大鳍鳠的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消化液的pH值分别为:3.0~3.8、6.6~7.4、7.2~8.2、7.2~7.9,且消化道各部分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的活性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胃;而淀粉酶的活性则为前肠>后肠>中肠>肝胰脏>胃;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6%,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总氨基酸量的29.70%。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鳍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和体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本研究首先制备了MC1R基因的RNA正反义探针,T7方向转录的正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447.529 ng/μL,SP6方向转录的反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342.698 ng/μL。经10~20倍稀释后的探针用于原位杂交,MC1R基因探针表达定位显示,随橘色双冠丽鱼胚胎的发育杂交信号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原肠期和视泡期其卵黄和胚体侧卧部分有杂交信号分布;出膜期其脊柱、卵黄囊及其内容物和色素细胞内出现杂交信号;出膜期第1天,卵黄表面有信号分布。总体来看,杂交信号在脊索、卵黄囊、卵黄囊内容物质及色素细胞有特异表达,而以正义探针作为阴性对照组在5个胚胎阶段均无任何信号,杂交信号显现的MC1R表达定位说明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也与神经、营养、免疫功能相关,初步建立了鱼类体色相关基因功能和定位研究的整胚原位杂交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热稳定脱脂米糠(HDRB)中蛋白质已严重变性,采用常规方法很难提取其中蛋白质。本研究其目的在于评价不同碳水化合物酶和蛋白质水解酶组合在HDRB蛋白质提取的作用,以及利用响应曲面方法优化蛋白质提取组合条件。结果发现使用果胶酶P-Ⅱ处理HDRB,继后对其残渣进行蛋白酶P处理,蛋白质提取率可达到80%。采用中心成分回归设计进一步对果胶酶P-Ⅱ、蛋白酶P、水糠比、温度、pH、提取时间进行RSM优化,最大蛋白质提取率可达到89%。本研究为合理利用米糠蛋白及利用米糠蛋白制备功能性短肽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杂种优势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使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两种杂交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共5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相似指数和Nei氏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在5种石斑鱼中,棕点石斑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大(6.849 3),最小的是鞍带石斑鱼(2.608 6)。6对微卫星引物在这5个群体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66 7、0.751 3、0.441 9、0.664 0、0.542 6。在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中,虎龙斑和青龙斑的最高均为0.940 0,鞍带石斑鱼的最低为0.508 3。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率结果显示,青龙斑和虎龙斑均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杂交子一代群体的等位基因基本来自父母本群体双方,可推断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增强,这是杂种优势得以形成的重要遗传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碳酸盐碱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基因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广盐性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和定量PCR的方法,研究其在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转录组水平的基因表达差异,以期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对虾对高碳酸盐碱度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以高碳酸盐碱度(20 mmol/L)胁迫第4天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和低碱度(2 mmol/L)对照组鳃组织为材料,通过斑点杂交筛选,发现鳃组织中有158个克隆子表达上调,291个克隆子表达下调。挑选150个高表达差异的克隆子进行测序,获得100个序列,其中50个得到成功注释。经过GO分析,这些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分为8大类群,其中碳酸酐酶基因(CA)、Na+-K+-ATPase基因(NKA-α)等与离子调控相关的基因表达量上调,而溶菌酶基因等与先天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量下调,这些结果表明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以增加离子调控的方式进行酸碱平衡的调控,同时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还对CA和NKA-α两个基因在鳃和触角腺中的时空表达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高碳酸盐碱度胁迫9 d过程中,两个基因在鳃组织中的表达均呈现先高表达后回落的现象,而在触角腺中NKA-α基因则一直维持较高表达水平,说明CA和NKA-α基因在凡纳滨对虾高碳酸盐碱度适应离子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还发现除了鳃组织之外,触角腺同样参与了调控。本研究从转录水平初步筛选了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表达差异基因,探索了凡纳滨对虾的耐盐碱机制,对培育适于盐碱地水产养殖的优良品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鱼类的顶流游泳行为是过鱼设施水力学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获取鱼类在顶流游泳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将有助于研究目标鱼类的生理特性、游泳能力及其与水力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鲢为对象,通过行为学分析软件对鲢在顶流游泳状态下顶流静止和顶流前进的行为中,水流速度U、摆尾频率f、相对摆尾振幅A、绝对游泳速度V和游泳加速度a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鲢在顶流静止状态下,摆尾频率f与水流速度U呈现正相关性;相对摆尾振幅A为(0.0876±0.0098)BL,但与摆尾频率f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鲢在顶流前进状态下,不同水流速度U中摆尾频率f都要大于顶流静止状态下的摆尾频率,相对摆尾振幅A反而相差不大;摆尾频率f与绝对游泳速度V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摆尾频率f与相对摆尾振幅A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鲢在顶流前进的过程中,游泳加速度a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的游泳加速度为0.02 ga≤0.06 g(55.84%)。本研究主要在水槽中进行,流场环境比较单一,自然的流场环境相对复杂,复杂流场条件下鱼类行为与流场中水力因子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