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3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909篇
林业   1130篇
农学   953篇
基础科学   564篇
  973篇
综合类   5129篇
农作物   813篇
水产渔业   642篇
畜牧兽医   1782篇
园艺   834篇
植物保护   47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328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377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488篇
  2014年   524篇
  2013年   778篇
  2012年   965篇
  2011年   1023篇
  2010年   1005篇
  2009年   888篇
  2008年   850篇
  2007年   875篇
  2006年   684篇
  2005年   578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87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沼液对番茄、萝卜、芹菜、豇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商品蔬菜生产中农户为了保证产量收益,化肥、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品质逐渐下降.为了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结合贵州省沼气池建设及使用中所产生的大量沼液,以沼液作为追肥在蔬菜生产中施用,可调节作物生长代谢,补充营养,促进生长平衡,增强光合作用能力,蔬菜品质好、商品率高,同时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土壤污染等.  相似文献   
152.
为探讨臭氧(O3)预处理结合氮气(N2)气调对稻谷储藏品质的影响,以4种不同方式(O3/N2、O3/Air、对照/N2、对照/Air)对稻谷进行处理,并在14℃和相对湿度75%的储藏条件下,对储藏期间稻谷微生物指标、理化特性和感官评分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显著降低了稻谷中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P<0.05...  相似文献   
153.
李娟  庄晋财  郑晶晶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11):2567-2582
在城乡要素共生背景下,为了探寻土地入股多方参与主体的合作机制,从理论层面建立双层多方演化博弈模型,对地方政府、资本下乡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4方参与土地入股合作的利益博弈关系进行剖析,得到各方合作的稳定策略,并基于对内蒙古固阳县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对多方合作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策略选择进行验证性分析。研究发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政府的政策奖励、土地入股合作参与主体的心理预期收益,以及对合谋行为的惩罚力度等都对土地入股合作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为构建土地入股四方主体的合作机制,提出如下建议:拓展土地入股合作,提高超额收益;提高违约金,降低各方违约的概率;减少额外收益,提高各方合作的稳定性;根据入股比例确定利益分配系数,提高利益分配均衡性;提高政府奖励与农户获取的其他收入,调动各方合作积极性;提高集体经济组织所得酬劳,增强合作积极性;增大对集体经济组织合谋的惩罚,遏制合谋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4.
为研究水分胁迫对饲草大麦生长、产量、籽粒关键品质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于2017~2018年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对甘饲麦1号进行以干旱胁迫持续时间(T)为主因素(10、20、30 d)和旱后复水量为副因素(W1、W2和W3)的裂区试验,测定其株高、穗长、生育期、单株产量及构成因子、关键品质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时间显著影响了各项测定指标,各项测定指标均表现出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其显著降低,指标测定值均表现出T1T2T3。较T1,T2和T3处理的株高显著降低了10.87和16.26 cm,生育期显著提前了5.12和14.00 d;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7.77%和67.06%、15.68%和30.62%、28.72%和69.09%;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了4.33%和10.16%,籽粒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了5.65%和22.78%,籽粒饱满度显著降低了12.83%和18.95%。在同一胁迫期内,除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外,其余各项测定指标值均随着复水量的减少而不同程度的降低,指标测定值均表现为W1W2W3,且在T2和T3胁迫期下较对照W1,W3降低尤为明显。通过测定饲草大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发现:在T1和T2持续胁迫时间下,复水后W1和W2处理存在显著的补偿效应,而W3以及T3持续胁迫时间的所有复水处理均未产生显著的补偿效应。说明甘饲麦1号干旱复水补偿效应的利用应注意干旱胁迫持续时间不超过20 d(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65%),旱后复水量不低于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5%~60%为宜。  相似文献   
155.
[目的]针对目前氮肥优化管理的评价方法难以兼顾产量、经济效益、氮肥效率及环境等多目标评价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玉米氮肥优化管理进行评价.[方法]2018—2019年在东北雨养区开展玉米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5个施氮水平:0?(N0)、75?(N75)、150?(N150)、225(...  相似文献   
156.
为了研究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格局,利用GIS,ENVI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遗产地及缓冲区2001年、2010年、2016年3个关键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2001年以来,各类景观均处于动态变迁过程,林地景观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一直占研究区整体面积的80%以上,16年间,林地、灌丛、建筑用地、裸地和水体的面积净增加,耕地面积净减少;(2)景观动态变化度在2001—2010年较大,林地景观面积比例增加了6.98%,耕地面积比例减少了8.4%,面积减少了近一半,有44%的耕地面积和64.35%灌丛面积转入林地景观,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大幅下降;(3)2010—2016年景观动态变化度相对较小,林地面积比例下降了1.22%,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转出率最高,其次是裸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有所上升,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稍有加深;(4)除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外,退耕还林政策、城镇一体化建设、高速交通建设是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增长和开发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7.
以"克新13"马铃薯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利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锰浸种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幼苗的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壮苗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及产量等指标的变化,研究硫酸锰对马铃薯幼苗质量及产量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硫酸锰(0.06%~0.09%)浸种处理能有效地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促进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提高壮苗指数,从而提高幼苗质量和产量;硫酸锰过量,则抑制了马铃薯幼苗的正常生长,从而影响了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8.
以20年塿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响应。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磷钾(PK)、氮磷钾(NPK)、NPK+秸秆(SNPK)以及不同量有机肥+NPK(M1NPK、M2NPK)等8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施用NP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达34.0%、全氮34.0%、全磷58.5%、速效磷608.9%、微生物量碳23.3%、微生物量氮54.0%、蔗糖酶53.9%、脲酶132.6%、碱性磷酸酶29.9%以及脱氢酶40.9%。长期施用NPK与NP效果相似,钾素效果甚微。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与氮磷钾相比没有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氮和磷水平,但是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29.5%)、碱性磷酸酶(23.0%)和脱氢酶(26.9%)的活性。有机肥配合氮磷钾与其它施肥处理相比,显著提升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特别是引起了磷素的大量富集(速效磷含量大于150 mg/kg)。因此,塿土不施有机物情况下,氮磷配合可以提高土壤化学和生物肥力,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的培肥效果优于氮磷钾化肥配合,而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是塿土提升化学肥力和保证生物健康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59.
基于GIS的安徽省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了安徽省表层(0-20 cm)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合安徽省1:50万土壤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较大,从2.290 3~2.933 2,变幅达0.642 9;从空间分布上看,沿江江南和淮河以北地区分形维数较大,而江淮丘陵地区和大别山区分形维数相对较小.分形维数2.766 4~2.844 7之间的土壤,分布面积最大,达到65 349 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8.28%;(2)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差别较大.分形维数最大的土壤类型为石灰岩土,达到2.859 7;最小的为粗骨土,只有2.598 1.(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差别明显.分形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草地>耕地>园地>林地.(4)不同海拔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显著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形维数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0.
重庆市南岸区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但土地利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为_十地合理规划、管理和使用提供有力工具.以南岸区1993年、2001年、2007年3个时期的遥感数据作数据源,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该区域1993-2007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动态度变化、转换变化和驱动力进行分析,确定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初始状态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并且用马尔柯夫过程模型预测了该区2012-2024年LUCC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这14 a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耕地和林地转换来的,还有部分水域的出入转换.南岸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此外,政府在城市发展中对城市的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经预测表明,在现有干扰不变的情况下,南岸区2012-2024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将呈现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而水域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的趋势.凶此为实现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采取措施保护耕地和林地,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