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86篇
林业   95篇
农学   105篇
基础科学   31篇
  108篇
综合类   238篇
农作物   98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158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效益是研究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个热点问题。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营造和自然恢复的湿地松林、桤柏混交林、刺槐(灌木)林 、刺槐林 和桤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林冠截留、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能力、土壤渗透性和枯落物持水性,作为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水源涵养效益的指标,对不同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机理和水源涵养效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均明显高于农耕地;不同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的水源涵养效益也有较大差异。最后提出了桤柏混交林、湿地松林、桤木林等优良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工程的模式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2.

• Introduction   

The annual development cycle of boreal and temperate trees results from an evolutionary trade-off between two opposing forces. These are namely, the adjustment of leaf phenology to the timing of frost occurrence at the beginning and/or the end of the growth season countered by an effective adjustment to the duration of the growth season to maximise photosynthesis and biomass production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73.
首都圈典型区土地退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工作,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探讨以防止风蚀为目的的首都圈的范围及主要特征,着重分析首都圈典型地区土地退化的机制、分布状况和防治的季节。结果表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持续干旱少雨,土地利用的强度过大,以及在干旱季节里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等。建议采用适宜于首都圈的封育和垄耕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4.
耕作侵蚀研究项目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农耕地则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农地上存在的水力等侵蚀早已被研究者认识到,并且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农地上存在的另一种侵蚀,也是从根本上导致农地土壤退化及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侵蚀,却在以往的土壤侵蚀研究中被大大地忽视,这就是耕作侵蚀。   耕作侵蚀是土壤物质在耕作机具的作用下发生分散、搬运、沉积的过程。在耕作侵蚀过程中,土壤物质主要在农地内发生再分布,在坡地上,这种再分布则主要表现为坡面土壤的从上向下运动。   耕作侵蚀作为一种新近认识到的重要侵蚀过程,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耕作侵蚀研究也已在各大洲迅速开展起来。1997年起,欧共体将耕作侵蚀列为大型研究项目,组织了7个国家的科学家协作攻关,研究范围包括到全部欧共体国家;1997年7月在加拿大多伦多(Toronto)举行了第1次耕作侵蚀国际会议;1999年4月在比利时鲁汶(Leuven)举行了第2次耕作侵蚀国际会议;2001年8月将在英国埃克塞特(Exeter)再次举行关于耕作侵蚀影响的重要国际会议。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农业人口众多,耕种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坡耕地面积大,尤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坡耕地普遍较短,较陡,较崎岖,且各地的耕作机具与耕作方式差异较大,因此,耕作侵蚀是在我国广泛存在、形式多样的一种重要类型的土壤侵蚀。为了认识我国坡耕地的耕作侵蚀规律,进而发展科学的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我们从1999年开始,在我国黄土高原开展了耕作侵蚀研究。   我们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评价”(1999—2001)、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课题“耕作侵蚀过程与模拟”(1999—)及陕西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农地耕作侵蚀研究”(2000—2002)的资助下,通过前两年的研究,已获得了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黄土地区耕作侵蚀模型,黄土地区耕作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黄土地区耕作侵蚀在总土壤侵蚀中的重要性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目前,我们正在对该地区耕作侵蚀其它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各个项目进展顺利。 (王占礼,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 杨凌 712100)  相似文献   
75.
Within the ECOGEN project,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Zea mays L.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agro-ecological effects on the soil fauna and ag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technology. Here, we describe the study-sites, experimental layout and results of agro-economic relevanc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02–2005 in Denmark (Foulum), northern France (Varois) and the Midi-Pyrenees region of southern France (Narbons). MON810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varieties expressing the Cry1Ab protein, and a T25 glufosinate-ammonium (Basta) tolerant variety expressing the pat-gene encoding phosphinotrinacetyl-transferase were compared with near-isogenic non-Bt varieties, and conventional maize varieties. At Foulum, the maize was harvested for silag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yield between Bt-maize and a near-isogenic non-Bt variety, while a small difference in N-concentration of dry matter was detected in 1 year in a range of a measured quality parameters. Similar yield and quality were found in ploughed and reduced tillage treatments in all varieties. At Varois, the maize was harvested at ripeness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in yield between Bt-maize and near-isogenic non-Bt varieties were found. These results were expected, as only Narbons harbours significant corn-borer populations. At Narbons, the number of Sesamia and Ostrinia corn-borer larva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Bt-maize than in a near-isogenic non-Bt variety and for Sesamia even less than in conventional varieties sprayed with pesticides to control corn-borer infestation. Here, Bt-maize produced a higher grain yield and grain size than a near-isogenic non-Bt variety or all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pesticide use. Concentrations of Cry1Ab in the Bt-varieties were sufficient to effectively control corn-borer larvae. In soil, Cry1Ab was close to the limit of detection and the protein did not accumulate in the soil year on year.  相似文献   
76.
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辽30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30A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杂优育种室于2000年4月育成的株型理想、米质优、高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率的紧穗BT型粳稻不育系。在选育过程中以多元复交材料为保持系,从低世代开始边选择边回交进行核置换,加快了育种速度,提高了育种效率。已于2002年9月通过辽宁省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77.
甘蓝新品种秦甘70的选育及其抗病优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甘 70是利用具有抗病优质和配合力高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 HS2 10 3- 6 - 9和 FT6 32 8- 1- 5配育成的杂交一代 ,为中早熟甘蓝新品种 ,定植到叶球收获 70 d左右。植株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中心柱 6 .5 cm,紧实度0 .5 7,帮叶比 2 6 .5 % ;叶质脆甜 ,富含营养物质 ,鲜重含粗蛋白 11.81g/ kg,粗纤维 4 .113g/ kg,可溶糖 32 .5 g/ kg,VB1 2 .118g/ kg;抗 Tu MV,Br和 CMV3种病害 ;产量 6 4 32 0 .0 kg/ hm2 ,比对照中甘八号增产 15 .1%。  相似文献   
78.
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有性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提供用中国南瓜改良印度南瓜的理论依据,选用印度南瓜的3个栽培品种与中国南瓜的4个栽培品种进行人工杂交,观察其杂交亲和性表现。结果表明:印度南瓜P6,P7等品种与中国南瓜P2,P3,P4,P5等品种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印度南瓜P1与中国南瓜P4,P5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而与P2,P3间不存在杂交不亲和性。  相似文献   
79.
应用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穗颈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株高、秆型、穗颈伸出度及花器性状进行较系统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1 )长穗颈不育系株高显著增加 .含有 eui1基因的不育系株高的增加不仅归因于其倒一节间的显著伸长 ,其倒二、三节间也有不同程度的伸长 ;而含有 eui2基因的不育系的株高增加仅是由于倒一节间的显著伸长 .(2 )由于倒一节间的显著伸长 ,使得长穗颈不育系的包穗得到解除或减轻 ,但遗传解除包穗程度依不同的不育系而异 ,且 eui1基因一般比 eui2基因有更大的遗传解除包穗效果 .(3 )长穗颈不育系的颖花显著增长 ,长宽比加大 ;剑叶长、穗长有增加的趋势 ;柱头外露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柱头长、花药长依不同遗传背景而异 .(4 )长穗颈不育系的花粉不育度与原有不育系相比大多没有显著差异 .还探讨了利用 eui基因选育长穗颈不育系和不用、少用赤霉素 ,高产、低耗、增益利环保的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0.
用RT -PCR一步法扩增了华南地区野毒NDVWS99株的HN基因 890bp片断 ,并对其进行克隆、核苷酸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结果表明 :WS99株的HN基因与其他 2 9株NDV的核苷酸同源性在 88.0 %~ 99.8%之间 ,氨基酸同源性在 90 %~ 97%之间 鸡源NDVWS99株与鹅源副粘病毒GPMV株有极高的同源性 ,高达 99.8% 该毒株与TEX/ 48和B1/ 47一样 ,在HN基因 130 1bp处由G突变为A ,对应氨基酸由V突变为I,但其半胱氨酸位点和个数没有改变 ,且所克隆的目的片段中含有HN基因上 5个凝血抗原位点其中的 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