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8篇
  16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土育苗和裸苗接种后移栽的方法,对2007-2008年间采自湖北不同地区的32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和4个对照菌株进行了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强致病力菌株有12个,占鉴定菌株总数的33.3%,中等致病力菌株有19个,占52.8%;弱致病力菌株有5个,占13.9%。该结果表明,湖北存在强致病力的黄萎病菌,而且强致病力菌在该省的三大植棉区均有分布。对不同鉴别寄主对各菌株的反应分析显示,采用无土育苗和裸苗接种相结合的鉴定方法是一项不错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2.
针对传统鱼体头尾及腹背定向输送由人工操作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探索了利用机器视觉技术结合输送装置实现鱼体头尾及腹背定向排列输送的方法。该研究以鲐鱼(Scomber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在对鱼体形态特征及物理特性检测的基础上,设计了鱼体提升装置、鱼体分离输送装置、鱼体头尾及腹背定向输送装置、鱼体返回输送装置、定向控制系统等部件组成鲐鱼鱼体定向排列输送装置;构建YOLOv5s目标检测模型对鲐鱼的头尾朝向和腹背朝向进行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控制鱼体定向排列输送完成鲐鱼的头尾和腹背定向作业,检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精确率为99.76%,召回率为99.59%,平均检测精度值为99.5%;试制了鱼体定向排列输送装置样机,以单条鱼体提升成功率为评价指标,对不同输送速度下鱼体提升装置的输送效果进行试验;同时以鱼体的头尾定向成功率和腹背定向成功率作为评价指标,以鱼体提升装置输送速度、鱼体分离输送装置输送速度、鱼体头尾及腹背定向输送装置输送速度为试验因素,对鱼体定向排列输送装置的定向输送效果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鱼体提升装置在不同输送速度下,都能有效实现鱼体单条分离并向上提升,且不存在鱼体重叠向上输送的情况;当鱼体提升装置输送速度为0.05 m/s、鱼体分离输送装置输送速度为0.45 m/s、鱼体头尾及腹背定向输送装置输送速度为0.60 m/s时,鲐鱼鱼体的头尾定向成功率平均为97.2%,腹背定向成功率平均为95.6%,鱼体定向输送速度可达15条/min。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淡水鱼鱼体定向排列输送装置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3.
连续式淡水鱼弹簧刷去鳞机参数优化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提高连续式淡水鱼弹簧刷去鳞机的去鳞效果,该文以鲢鱼为试验对象,通过自制去鳞机研究了去鳞机去鳞辊上的弹簧缠绕方式及整机运行参数对去鳞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各参数之间的最优组合,即去鳞辊上缠绕的不锈钢弹簧采用1.2mm×16mm、弹簧缠绕圈数2.5圈、弹簧头尾固定间距40mm,去鳞辊转速1390r/min、压辊转速100r/min、输送辊转速800r/min,此时鲢鱼去鳞率均值为68.7%。该研究可为连续式淡水鱼弹簧刷去鳞机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4.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长江流域棉田杂草防控及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该区域棉田化肥和除草剂减量综合技术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Bt抗虫棉GK19为试验材料,以无秸秆覆盖为对照(M0,CK),设3个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处理[15000 kg/ha(M1)、20000 kg/ha(M2)和30000 kg/ha(M3)],观察棉田不同生育期内杂草防效、土壤含水量,以及棉花叶绿素含量、株高、果枝数、成铃数等农艺性状指标。【结果】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棉田整个生育期内杂草种群均有很好的防控效果。秸秆高量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P<0.05),并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M0处理的棉田土壤含水量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基本维持在20.79%~21.70%,而小麦秸秆高量覆盖棉田土壤含水量可达26.25%~35.65%。小麦秸秆高量覆盖还可显著促进棉花的快速生长及提高叶片叶绿素合成,但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其增长幅度不显著(P>0.05)。另外,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提高棉花的果枝数、蕾数和成铃数也有显著促进作用,M0处理在吐絮期的果枝数和成铃数仅为8.0和10.7,而小麦秸秆不同高量覆盖处理可达12.2~13.2和25.9~29.9。【结论】长江流域棉花定苗后,一次性覆盖15000 kg/ha小麦秸秆可有效抑制全生育期内的棉田杂草,并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化学除草剂及化肥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35.
基于改进ResNet50模型的大宗淡水鱼种类识别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传统鱼类识别方法存在特征提取复杂、算法可移植性差等不足,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ResNet50模型的淡水鱼种类识别方法。研究以鳙鱼、鳊鱼、鲤鱼、鲫鱼、草鱼、白鲢6种大宗淡水鱼为对象,通过搭建淡水鱼图像采集系统获取具有单一背景的淡水鱼图像,同时通过互联网搜索具有干扰背景的淡水鱼图像,共同构建淡水鱼图像数据集;再对淡水鱼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增加样本多样性;构建改进ResNet50模型,增加全连接层Fc1以及Dropout,引入迁移学习机制训练模型,同时选择CELU作为激活函数提高神经网络表达能力,通过Adam优化算法更新梯度,并嵌入余弦退火方法衰减学习率。为验证改进ResNet50模型的准确率等性能,对6种淡水鱼进行种类识别,结果表明:在单次验证方法下,选用包含单一背景图像和干扰背景图像构成的淡水鱼图像数据集训练模型,识别准确率为96.94%,比经典模型提高1.22%,单张淡水鱼图像样本的平均检测时间为0.234 5 s;在四折交叉验证下,选用具有单一背景的图像数据集,模型的识别准确率为100%,选用包含单一背景图像和干扰背景图像的淡水鱼图像数据集,模型的识别准确率为96.20%,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和鲁棒性。针对混淆矩阵的可视化结果表明:改进的ResNet50模型具有通用的结构和训练方式,对不同背景下的淡水鱼进行种类识别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淡水鱼种类识别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36.
为明确室内筛选的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抗性品系AQ-R对Cry1Ac的抗性机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明确该品系对Cry1Ac和Cry2Ab的敏感性,通过遗传杂交和基因克隆分析抗性基因的显隐性及突变位点,并进行细胞学试验分析突变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红铃虫AQ-R抗性品系对Cry1Ac的抗性倍数为181.67倍,对Cry2Ab没有交互抗性;该品系携带了一种新型的隐性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PgCad1,其编码蛋白的钙粘蛋白重复区、前蛋白区和近膜区共发生了17个氨基酸替换。表达野生型PgCad1-s基因的Hi5细胞对Cry1Ac敏感,且钙粘蛋白定位于细胞膜;而表达抗性PgCad1-r基因的Hi5细胞则对Cry1Ac不敏感,且钙粘蛋白错误定位到内质网。表明钙粘蛋白氨基酸点突变能导致其定位错误,从而促成红铃虫AQ-R品系对Cry1Ac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37.
棉铃虫发生及灾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棉铃虫大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食物链,包括物候、作物布局、栽培耕作制度、棉花生育状况;影响其种群基数的因素有抗药性、天敌的自然控制、防治质量等;决定是否大发生的关键因子是虫情基数和气候等。虫情基数是内因,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外因,二者是导致棉铃虫暴发的关键因子。根据荆州地区1970~1996年共27年的虫情和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选择主要的相关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第4代棉铃虫发生量及灾变预报模型:Y=183.396+15.556X2-0.370X11±84.618,回测正确率为74.1%,试报1997年第4代发生量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38.
通过样地调查,对广西南宁市8年生卷荚相思 Acacia cincinnata 人工林碳库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卷荚相思不同器官碳素质量分数为465.8~5082 g·kg-1,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序为树干>树叶>树枝>树根>树皮.灌木层、草本层和现存凋落物层碳素质量分数分别为460.8、430.9和468.1 g/kg,土壤层(0~80 cm)碳素质量分数为8.44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碳素含量减少.卷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库为126.07 t·hm-2,其中乔木层为28.76 t·hm-2,灌木层为5.35 t·hm-2,草本层为1.25 t·hm-2,现存凋落物层为1.69 t·hm-2,土壤层(0~80 cm)为89.02 t·hm-2.卷荚相思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0.15 t·hm -2·a-1,碳素年净固定量为5.64 t·hm-2·a-1.  相似文献   
139.
在确定的棉田生态系统内,掌握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自然控制因素的能力,根据棉花的补偿能力制定动态防治指标,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控制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实践证明,综防区不仅棉铃虫危害得到良好的控制,天敌数量经对照区增加3.3-8.4倍,而且每亩农药用量下降31-33%,治虫用工减少1-2个,棉花产量减产10%左右,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0.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国产Bt玉米的抗性风险,基于抗性风险分析模型对草地贪夜蛾在3种Bt玉米和2种庇护所条件下的抗性时间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采用种子混合庇护所还是结构化庇护所,草地贪夜蛾对Cry1Ab+Vip3Aa-玉米的抗性时间均远长于对Vip3Aa-玉米和Cry1Ab-玉米的抗性时间。在Bt与非Bt植株之间存在异花授粉和幼虫转移的条件下,采用种子混合庇护所的抗性时间较采用结构化庇护所的抗性时间大大缩短。以采用Cry1Ab+Vip3Aa-玉米和比例为0.20的庇护所为例,当异花授粉Bt显性度为0.5、幼虫转移概率为0.95时,采用结构化庇护所的抗性时间超过200代,而采用种子混合庇护所的抗性时间只有59代。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对Cry1Ab-玉米的抗性风险远大于对Cry1Ab+Vip3Aa-玉米的抗性风险,而种子混合庇护所条件下的抗性风险远大于结构化庇护所条件下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