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8篇
  16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81.
刘杰  万鹏  王军  郭炜 《中国沼气》2019,(2):57-61
文章依据青岛某污水厂现有污泥中温厌氧消化沼气热电联产系统,计算得出污泥高温厌氧消化下相关数据,设计采用吸收式热泵-高温水源热泵供热系统供热,并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结论: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系统比污泥中温厌氧消化系统产气量多,净发电量大,系统需热量大;采用吸收式热泵-高温水源热泵供热系统为污泥供热,可充分回收发电机组烟气热能和中水热能,提高一次能源使用率;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系统与污泥中温厌氧消化系统相比,年电费收益较小,环境效益大。  相似文献   
182.
机器视觉技术在食品、农产品的检测、分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综述了机器视觉技术在稻米品种、胚芽、爆腰、黄粒米等方面进行检测的研究动态,并指出了机器视觉技术在稻米品质检测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应用机器视觉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3.
目的:建立乳制品中呕吐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的方法.方法:样品经沉淀、过滤,上清液通过免疫亲和柱净化、浓缩,C18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在乳制品中添加回收率96%~106%,相对标准偏差0.45%~1.21%,检出限0.05 mg/kg.  相似文献   
184.
目的:建立乳制品中的VC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偏磷酸沉淀蛋白后,滤纸过滤,以0.25%偏磷酸溶液为流动相;经C18反相色谱柱分离,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回收率93.6%~103.9%、相对标准偏差2.56%~4.05%、定量检出限1 mg/kg.  相似文献   
185.
万鹏  龙长江 《粮食储藏》2010,39(4):48-51
提出了基于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结合机器视觉技术检测大米加工精度的方法。使用实验碾米机制备不同加工精度的大米样品,设计大米加工精度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获取不同加工精度大米样品图像,再利用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提取大米图像的纹理特征,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构建Fisher判别函数组对大米样品的加工精度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4种不同加工精度大米样品检测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4.00%。  相似文献   
186.
本文回顾了我国田间药效试验的发展历程,从1982年开始实行此项管理,历经制定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对承担药效试验的单位和个人考核认证、颁布药效试验准则(国标)、实施网上申报与管理等几个阶段,逐渐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此外,本文还就药效试验工作中的数据处理问题,结合统计软件和实践经验,介绍了如何快速分析数据,并进一步提出对试验报告文本的处理也应该做到高效自动化。  相似文献   
187.
研究了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在不同钾钠比(K~+/Na~+)的查氏培养基中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株在0K~+/Na~+≤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呈近M型,在K~+/Na~+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呈近W型。与常规查氏培养基(CK,K~+/Na~+为1.312)相比,菌株在0K~+/Na~+5.248区间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明显上升;在K~+/Na~+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在K~+/Na~+为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菌核型菌株的微菌核产量最大;但在无K~+条件下同样有微菌核的产生,说明K~+对微菌核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在适中情况下会增加菌株微菌核的产量,但非必要产生因素。K~+浓度会影响到菌株的致病力,当K~+/Na~+≤2.624时,随着K~+浓度的上升,菌株的致病力有所增强,当K~+浓度过高,K~+/Na~+达到26.24时,菌株的致病力反而减弱。在K~+浓度不变时,Na~+浓度与病原菌的致病力初步呈正相关,Na~+浓度升高,钾钠比下降,病原菌的致病力增强;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8.
 在室内利用培养皿叶碟饲养法研究了朱砂叶螨在转Bt基因棉叶和常规棉叶上连续饲喂时各代种群增长的情况。结果表明,经过12代的饲养后,与常规棉相比,转Bt基因棉对朱砂叶螨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平均寿命、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参数无显著影响,显示出在短期内转Bt棉的种植均不会明显地表现出对朱砂叶螨种群的增长呈有利或有害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9.
不同温度下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得到6个黄萎病菌代表茵株和3个时照菌株.分别在22、25、28、30和33℃5种温度下将这9种茵株置于PDA平皿上培养,得到了不同培养性状的茵落.大多数茵系在25℃生长较快,22℃和28℃其次,30℃生长较慢.33℃下不生长或生长很缓慢,在30℃下各菌株产生的黑色素比例均比25℃下产生的低,其中以对照菌系T9降低最多.但将30℃下培养的T9转入PDA固体培养基后置于25℃下培养时,其仍能恢复产生大量的微茵核,黑色素比例回升.高温期所分离得到的HBV12、HBV25和HBV29白色-棕褐色菌系,在22℃和25℃下培养后不能产生微茵核,而是形成念珠状休眠茵丝体.对上述9个菌株的致病力分析表明,与25℃下相比,30℃下培养的菌株大多数致病力降低,由此可初步判断湖北省存在耐高温的较强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