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为了明确海南油茶炭疽病的病原,对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致病性、分子序列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3.0~20.3μm×3.7~6.2μm;基于转录间隔区和β-微管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与胶孢炭疽菌标准菌株处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其自展支持率达100%;碳源、氮源、温度和p 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差异均显著,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海藻糖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和p H值分别为28℃和6。据此将海南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相似文献   
12.
几种豆科、禾本科植物对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对多环芳烃(PAH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90天后8种植物对土壤中PAHs均有不同程度降解效果,其中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对土壤PAHs的去除率分别达48.4%、46.8%,且对3环PAHs去除较为彻底,对4环及4环以上的PAHs去除效果较差。8种供试植物对PAHs均有一定的吸收、富集与转运的能力,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对土壤PAHs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096、0.085,其提取修复效率为0.017%和0.013%。可见,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具有较好的根际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培研究法,探讨钙处理对2种基因型花生苗期生物量和叶片气孔数目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2种花生荚果和种子性状差异显著;缺钙处理对HL和HW生物量的影响不同,缺钙处理下HW的单株叶片鲜重显著低于加钙处理下的单株叶片鲜重,而HL的单株干重显著低于加钙处理下的单株干重;缺钙处理下HL的上部叶下表皮气孔数目显著低于加钙处理下的上部叶下表皮气孔数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加生防制剂的有效成分来源,试验从油茶枯饼发酵液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菌株ck-05,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将菌株ck-05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采用平板对峙试验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菌株ck-05对供试的11种病...  相似文献   
15.
选择了海南地区9个代表性油茶林,采用等温吸附试验研究土壤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海南油茶林的土壤磷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单表面方程,磷最大吸附量为264~1 007 mg/kg,吸附平衡常数为0.11~3.79;海南油茶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与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和全磷含量越高的土壤,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越强;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越强的土壤,其土壤有效磷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16.
酸碱调控对泥浆反应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登强  滕应  骆永明  李振高  黄玉娟 《土壤》2012,44(5):794-800
采用摇瓶试验模拟研究了酸碱调控对泥浆反应去除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浆反应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长期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率为10.6% ~ 20.7%,模拟污染土壤中的去除率为37.4% ~ 42.1%;酸碱调控对不同性质的多环芳烃的去除影响不同,整体上看,酸性条件有利于高环(五环和六环)多环芳烃的去除,而中性条件有利于低环(三环和四环)多环芳烃的去除。在实际修复中,根据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组成进行适当的酸碱调控,可以促进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17.
海南地区引种试种亚热带油茶优良品种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海南地区引种的油茶优良品种的种观测,初步筛选出越南油茶(NY)、义安1号(Y1)、义安6号(Y6)、博白大果油茶(BD)4个品种,其成活率、保存率均较高,其他生长量指标也优于或相当于当地油茶(WY),因此,可推荐在海南省中部地区的酸性、微酸性荒山坡地上引种并推广,岑软系列优良品种可适当筛选后再在海南省中部地区试种推广,同时将引种和挖掘当地品种相结合,促进我国热带地区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南油茶林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海南油茶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以五指山地区为重点调查了海南油茶林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等养分状况。结果表明,海南油茶林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酸化,碱解氮含量丰富,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中等,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偏低,全磷极度匮乏。海南油茶林土壤养分管理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实行配方施肥,防止土壤进一步酸化。  相似文献   
19.
从海南五指山油茶园区采集到油茶叶枯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将该病原菌OC-12确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OC-12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在crapek培养基上不产孢,在燕麦培养基上最适合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适宜pH值为4~11.供试碳源中果糖较利于菌丝生长,D-葡萄糖较利于孢子产生;供试氮源中蛋白胨和硝酸钾较利于菌丝生长,且蛋白胨较利于孢子产生.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 min.  相似文献   
20.
在综合调查分析海南地区营造油茶林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营造油茶林进行投资收益率、益本比和净现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海南营造油茶林投资收益率高,收益时间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结果为海南下一步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提供合理的经济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