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6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杂交稻汕优桂99新式旱育、传统旱育和半水育3种秧苗的根数、根长、根毛长度、宽度、密度进行考察,并对根的解剖结构,如根半径、皮层厚度、中柱大小、导管数、导管直径等进行观察、测量。经计算发现:根的总吸收面积、输水组织的横切面是新式旱育秧的最大,但皮层厚度则反之。表明新式旱育秧苗根系具有自身调节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能够通过生长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实现水分的高效吸收和快速运输,这是新式旱育秧苗素质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2.
超级水稻品种在广西的生育与产量表现及库容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广西早晚两用品种金优253为对照,观察了47个超级稻品种的生育及产量表现,分析超级稻的产量构成及库容特点。结果表明,准两优527早晚稻产量均最高,并筛选出一批适合广西南宁早稻和晚稻种植的品种。超级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主要原因,其次是千粒重,培育大穗是增加群体颖花量的原因;超级稻增产潜力巨大,最大库容量达到865.4kg/667m2,比对照的521.4kg/667m2增加344.0kg/667m2,增幅66.0%,但库有效充实度比较低,稳定提高库有效充实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33.
连续免耕抛秧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续免耕抛秧的稻田进行跟踪测定其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免耕抛秧稻田的理化性状得到改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其中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的增幅加大,而速效氮、速效钾的增幅减小。  相似文献   
34.
免耕对稻田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续免耕2年的稻田,分层测定其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免耕降低了土壤中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的数量和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但增加了土壤中放线菌、真菌、嫌气性固氮菌、厌气性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并提高了土壤蔗糖转化酶、脲酶的活性;免耕2年后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下降,土壤总孔隙度略有增加,土壤中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35.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36.
早季在田间用管栽试验对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的若干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证实了免耕水稻前期特别是抛栽后的禾苗生长慢的现象,免耕水稻在生育中后期表现出较强的生理优势。与常耕抛栽水稻相比,生育前期免耕抛栽水稻的游离氨基酸、酸性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及光合速率较小,生育中后期则提高了叶片游离氨基酸、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及硝酸还原酶、酸性和中性转化酶及茎鞘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和籽粒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在成熟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酸性和中性转化酶活性、硝酸还原酶和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常耕水稻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