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60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21.
黄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明了黄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和色泽的动态变化规律 ,提出了传统名茶鹿苑黄茶的最佳闷堆时间为 4~ 7h。色泽试验结果表明 ,引入色相值后 ,能直观地描述黄茶加工过程色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2.
茶园养分管理对茶叶品质有显著影响,茶园经济效益又取决于茶叶品质.本研究对鄂茶10号、福鼎大白茶、迎霜和乌牛早四个茶树品种进行复合肥(N:P2O5:K2O=15%:15%:15%)、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N:P2O5:K2O=17%:5%:25%)、配方施肥(N:P2O5:K2O=20%:5%:10%)和有机肥(N:P2O5:K2O=3%:1%:2%)四种施肥处理,其中复合肥、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及配方施肥处理的氮水平相当,分析了各个施肥处理对全年5轮次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和配方施肥处理具有提升春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潜力.除迎霜的第二轮夏茶,有机肥处理的第二轮春茶和夏茶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咖啡碱含量因茶树品种及施肥处理而表现出不同响应,各施肥处理对秋茶品质的影响无显著规律.综合考虑肥料成本及茶叶品质,配方施肥处理对茶园经济效益提升较大.  相似文献   
23.
乌龙茶加工过程多糖的变化、组分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多糖含量以及组成多糖的中性糖、蛋白质含量呈递减趋势,从鲜叶至第2次摇青结束,下降幅度小,但第3次摇青后大幅度下降,而糖醛酸的变化较小;加工过程多糖清除·OH和自由基的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抛物线变化,活性最高峰出现在第2次摇青结束,多酚类保留量为85%左右可以作为制定乌龙茶加工过程高活性茶多糖的形成指标。采用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乌龙茶多糖,各级分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含量以及清除OH、的作用有较大差异。获得的乌龙茶多糖主要组分OTPS2-1是富含糖醛酸和少量蛋白质的三元糖复合物,相对重均分子质量为8.877×104,糖基由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岩藻糖和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7.58:2.14:7.05:1.76:1.02。O2.O2.  相似文献   
24.
氟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茶树耐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不同工艺对杜仲荼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杜仲茶感官品质差异明显,体现了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基本品质特征.色差分析结果显示,按照杜仲绿茶-杜仲乌龙荼-杜仲红茶顺序,干茶和茶汤的L*值减少.a*值增加.干茶b*值降低,茶汤b*值升高,干茶和茶汤的色相角(Ha*b*)减小.杜仲茶各色泽指标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杜仲绿茶-杜仲乌龙茶-杜仲红茶顺序,绿源酸、黄酮、氨基酸、可溶性糖、叶绿素a、总叶绿素、水浸出物等成分的含量减少,且不同工艺问差异显著,而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b和粗纤维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6.
茶树品种、部位和嫩度对茶多糖含量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鼎大白茶、白毫早等7个代表性茶树品种以及新梢不同部位的叶片和茎梗多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多糖含量,多糖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以及清除·OH和·O2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茶多糖特性和生物活性存在品种多样性。随着鲜叶的老化,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多糖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含量和清除·OH和·O2的能力以第2叶多糖为最强。与叶片相比,茎梗中多糖含量较低,并且茎梗越老,含量越低,茎梗多糖中中性糖、蛋白质和糖醛酸含量较高,但清除·OH和·O2的效果最差。提示一方面茶叶中的活性多糖主要集中在叶片,而且在生育期旺盛部位积累最多,另一方面茎梗多糖与叶片多糖可能在糖基组成或结构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7.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28.
<正>2008年10月16日,湖北省科技厅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在浙江衢州对倪德江教授主持,由华中农业大学和浙江绿峰机械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9.
30.
不同加工工艺对名优绿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玉琼  倪德江 《茶叶》1997,23(2):44-45,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