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1篇
  5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磷肥作种肥条施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条施2种磷肥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磷量的条件下,条施重过磷酸钙的棉花蕾期、花铃期单株生物量比全部作基肥增加64.7%和53.8%,子棉增产56.6%;条施磷酸二铵的棉花蕾期、花铃期单株生物量比全部作基肥增加25.6%和17.3%,子棉增产35.5%。重过磷酸钙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效果好于磷酸二铵。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秋萌短命植物的种类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选择有短命植物分布的典型沙丘,于2004年9、11月~2005年3、8、9月调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秋萌短命植物的种类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调查区域共发现18种短命植物秋季能够萌发,但覆盖度很小,2004年15种,2005年11种。秋萌的短命植物种类远少于早春萌发,以一年生植物为主,且都处于营养生长期。尖喙牻牛儿苗和囊果苔草分布最多,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丘间>沙丘中部>丘顶。小地形对在干旱区荒漠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稍微低洼地方短命植物的分布密度高于较高的地方。[结论]秋季萌发的短命植物以一年生植物种类为主,空间分布受沙丘部位及小地形影响,与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一致。  相似文献   
43.
硝态氮对盐胁迫下囊果碱蓬幼苗根系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溶液培养条件下,设计了4个盐分(1,150,300或450 mmol/L NaCl)和3个氮素(0.05,5或10 mmol/L NO3--N)水平,研究了盐、氮及其互作对囊果碱蓬(Suaeda physophora Pall.)幼苗的离子吸收、氮营养状况、根系形态特征及耐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盐或低氮相比,增加盐分或氮水平显著增加了囊果碱蓬根部的干重、根系的侧根长、表面积、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且这些根系的形态指标与地上部的离子及氮的累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盐胁迫下增加氮营养,显著增加了地上部Na+、NO3-、有机氮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降低了Cl-和K+的含量。高盐胁迫下,硝态氮的增加促进了囊果碱蓬幼苗根系的生长,增加了地上部有机氮、NO3-和Na+的累积,改善了植株的营养状况和渗透调节,从而提高了囊果碱蓬的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44.
不同抗盐机制对柽柳适应盐渍环境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0(对照),50,100,150,200 mmol/L 浓度的NaCl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短穗柽柳(Tamarix laxa Willd.)扦插苗.结果表明:根际NaCl浓度从50 mmd/L上升到200 mmol/L时,根系对Na 的排斥量从占理论吸收值的87%上升到93%.随着根际NaCl浓度的上升,体内盐分通过盐腺分泌的绝对量始终是增加的.在根际NaCl浓度为50 mmol/L时,植株的泌盐效率最高,随着根际NaCl浓度继续增加,相对分泌能力反而下降.白天吸收到植物体内的Na 有48%~53%在当天就被盐腺分泌出去.Na 总累积量随着根际NaCl浓度增加而增加,总累积与总吸收的比值在0.47~0.52之间.说明,根系拒盐是柽柳最重要的抗盐机制,而盐腺分泌的Na 量相对于柽柳植株地上部积累的Na 量而言可以达到50%.即,泌盐作用对柽柳地上部抗盐能力提供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5.
根际启动肥能够提高棉花磷效率和产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磷肥条施和硫酸铵诱导根际酸化促进棉花根系生长、磷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效应与技术原理。【方法】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在等量N、P养分投入条件下比较了磷肥全部作基肥、磷肥和硫酸铵作种肥条施、磷肥作种肥条施并配合滴施硫酸铵等调控根际过程的措施对棉花根系长度、根际pH、磷吸收及产量的效应。【结果】与磷肥作基肥、生育期滴施尿素的传统方法(对照)相比,施启动肥(即重过磷酸钙(P_2O_5)34.5kg·hm~(-2)和硫酸铵(N)7.5 kg·hm~(-2)作种肥条施)可促进棉花苗期的根系在施肥区(10~20 cm)增生,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14.3%和93.7%;同时,硫酸铵诱导根际土壤pH降低了0.41个单位,促进棉花苗期磷吸收和生长。在此基础上,花铃期进一步滴施硫酸铵可促进10~20 cm土层棉花根系生长,根际pH降低0.64个单位,提高了氮、磷的吸收量。3年平均的棉花籽棉产量比对照增加11.9%,氮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当季利用率比传统施肥方法分别提高了28.5%和9.2个百分点。增加磷肥作种肥用量对棉花根系生长和菌根侵染无明显促进作用但可提高氮、磷肥效率和棉花产量。【结论】膜下滴灌棉花种植体系中,磷肥和硫酸铵作种肥条施并结合花铃期滴施硫酸铵能有效调节棉花根际pH、提高磷肥效率和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46.
打顶后涂抹萘乙酸对海岛棉根系活力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新疆棉花栽培技术中“打顶”措施与棉花早衰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低氮(1.0×10-3 mol·L-1)和高氮(4.0×10-3 mol· L-1)两种供氮水平下,不打顶、打顶、打顶后涂抹羊毛脂和打顶后涂抹羊毛脂+萘乙酸处理对棉花功能叶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供氮水平下,棉花打顶、打顶后涂抹羊毛脂和涂抹羊毛脂+萘乙酸处理比不打顶处理根系活力增幅分别为94.4%~110.0%、55.9%~85.7%和51.5%~147.4%,差异显著;丙二醛(MDA)含量增幅分别为12.0%~17.3%、5.2%~6.5%和9.7%~10.9%,差异不显著.打顶和打顶后涂抹萘乙酸可促进棉花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和总吸收面积.  相似文献   
47.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石英砂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豆(冀豆6号)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ous mosseae)与根瘤菌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对根瘤的形成、分布以及磷素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生长至开花期(接种后56 d),与单接种根瘤菌处理相比,双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显著增加大豆生物量、氮、磷含量、根系上的总根瘤数。单接种根瘤菌条件下,总根瘤数的48.4%分布在主根上,51.6%分布在侧根上;根瘤菌与AM真菌双接种时,总根瘤数的32.5%分布在主根上,67.5%分布在侧根上。双接种处理的侧根根瘤的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单接种处理的。双接种条件下大豆侧根中AMF侵染增强,尤其是结根瘤侧根上的AM真菌的侵染率高于未结瘤的侧根的菌根侵染率。接种后28 d单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显著高于双接种处理的植株磷的吸收效率;而56 d 时趋势相反。以上结果表明,AM真菌侵染改变根瘤在大豆根系上的分布,根瘤数量、分布与结根瘤侧根上AM真菌的侵染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8.
根际pH对玉米利用磷酸单酯和双酯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土壤有机磷在土壤全磷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植物潜在的有效磷源,但必须通过磷酸酶的水解作用释放出无机磷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有机磷的主要形式为磷酸单酯和磷酸双酯。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无菌条件下不同形态的氮源引起的根际pH变化如何影响植物对这两种有机磷的活化利用。【方法】采用琼脂无菌培养体系种植玉米,向玉米植株供应两种形态的氮源和磷源, 氮源为硝态氮和铵态氮,磷源为植酸钙和卵磷脂,植酸钙属于磷酸单酯盐,卵磷脂属于磷酸双酯盐。不同的供氮形态会导致根际pH变化,进而研究根际pH变化对磷酸单酯盐和磷酸双酯盐的活化利用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当给玉米供应铵态氮时,根际pH从5.5降至4.0; 供应硝态氮时,根际pH升至6.6。测定玉米根际的琼脂中根系分泌的磷酸单酯酶和磷酸双酯酶活性发现,磷酸单酯酶活性在pH 6.0~7.0之间最高,磷酸双酯酶活性在pH 7.0~8.0之间达到最高。无论以植酸钙还是卵磷脂为有机磷源,相对于铵态氮处理,硝态氮处理能够使根际保持较高的磷酸单酯酶或磷酸双酯酶活性。有机磷的水解过程由磷酸酶活性和底物有效性两个因素控制,而植酸钙的水解受根际pH影响很大,在一定pH范围内,植酸钙的溶解度随根际pH值降低而升高,有效态磷浓度的增加,使得磷酸酶的底物有效性提高。在供应铵态氮时,根际pH值降低,玉米对植酸钙的利用效率高于硝态氮处理,尽管供硝态氮时磷酸单酯酶活性更高。同时,在供应铵态氮条件下,植株对植酸钙的利用率要显著高于卵磷脂,原因在于虽然磷酸双酯酶和磷酸单酯酶活性较低,由于植酸钙的溶解度较大,它的底物有效性更高。因此,植酸钙处理中植株的磷含量更高。相反,在供应硝态氮时,植酸钙溶解度减小而两种磷酸酶活性较高,卵磷脂处理中植株的磷含量更高。【结论】土壤中有机磷的水解过程由磷酸酶活性和有机磷底物有效性两个因素控制,酶活性与根际pH密切相关。本研究说明土壤有机磷的活化必须首先转化为溶解于水溶液中的状态,才能作为磷酸酶的底物被催化水解。我国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北方土壤大范围酸化,这种酸化无疑对土壤固有或随有机物料进入农田的有机磷的活化利用是具有重要贡献的,应该在北方土壤养分管理中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49.
长效涂层尿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登莎  杨茂秋  冯固 《玉米科学》1997,5(1):069-071
在相同施氮量下长效涂层尿素比普通尿素增产11.6%;长效涂层尿素在减少施用量15%的情况下,肥效与普通尿素相同;长效涂层尿素在拔节期一次追肥,与普通尿素在拔节期和抽雄期两次追施具有相同肥效。  相似文献   
50.
丛枝菌根真菌对西藏高原固沙植物吸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方法,就外源菌种、土著菌种(含混合菌种)对固沙植物白草(Pennisetum.flaccidum)生长和吸磷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草具有较高的菌根依赖性(平均达166.4%);不同AM真菌(或真菌组合)对白草根系均具显著的侵染效应。随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植株生物量、吸磷量均呈显著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7465*、0.6000*);菌根菌丝对白草吸收土壤磷素的贡献十分明显,各接种处理菌根菌丝对植物吸收土壤磷素的贡献量、贡献率分别在3.2~11.6.mg/pot和61.5%~85.3%之间;接种菌根处理植株吸磷量呈Glomus.intraradicesG.mosseae+G.etunicatum+G.intraradices+Scutellospora.erythropaG.mosseae(外源菌种)G.mosseae+G.intraradices+Scutellospora.calosporaG.mosseae-I(土著菌种)G.etunicatum的趋势。此外,不同AM真菌对寄主植物地上部、根部生物量和吸磷量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一般呈地上部根系的趋势,但寄主植物根系的生长速率相对较快;土著菌种中,多菌混合接种对寄主植物的侵染效应明显高于单一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