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究甘蔗脱毒健康种苗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基因表达对产量和糖分积累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提高甘蔗产量和蔗糖含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的脱毒健康种苗和未脱毒种苗(CK)为供试材料,分别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成熟期进行混合取样,包括未成熟叶、成熟叶、幼茎和成熟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分析对不同类型SPS基因(SPSA、SPSB、SPSC、SPSD1和SPSD2)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类型SPS基因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不同部位均有表达,SPSD1和SPSD2基因在未成熟叶和成熟叶中表达量差异明显,且与CK间也存在明显差异,SPSA、SPSB、SPSD1和SPSD2基因在脱毒健康种苗1~3茎节中的表达量高于CK.在拔节期10~23茎节中,SPSA基因在脱毒健康种苗中的表达量较CK低,SPSB基因的表达量较CK高,SPSD1和SPSD2基因的表达量与CK无明显差异.在成熟期10~37茎节中,SPSB基因在脱毒健康种苗中的表达量较CK低,SPSA、SPSD1和SPSD2基因的表达量与CK无明显差异.总体上,随茎秆节间成熟度的增加,SPSA、SPSB、SPSD1和SPSD2基因在脱毒健康种苗中的表达量与CK差异逐渐减小.[结论]不同类型SPS基因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组织中均差异表达,推测甘蔗脱毒处理能促进叶片和未成熟茎节中SPS基因的表达,有利于提高甘蔗产量和蔗糖含量.  相似文献   
22.
为制备KP4的多克隆抗体,将KP4编码框克隆到pMD19-T中,载体经测序后,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了KP4的原核表达载体PET-KP4.将构建成功的KP4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宿主菌BL21( DE3)并用IPTG对重组菌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诱导后重组菌的总蛋白显示,融合蛋白大小约为31 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融合蛋白的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KP4大量表达最佳培养温度为37℃,诱导剂IPTG的最佳浓度为1.0 mmol/L,最佳诱导培养时间为8h;对目标蛋白进行包涵体破碎,用Ni2+-NTA琼脂糖亲和层析对总蛋白进行了纯化.SDS-PAGE电泳分析与蛋白浓度测定结果显示,目的蛋白纯度好,浓度达到了236μg/mL.  相似文献   
23.
为了评价抗虫转基因甘蔗优良株系Bt2、Bt17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采集抗虫转基因甘蔗Bt2、Bt17号株系及其受体非转基因品种ROC22甘蔗根际附近土壤,研究抗虫转基因甘蔗对其根际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甘蔗对其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会因甘蔗生长周期、抗虫转基因甘蔗株系以及酶的种类而大有不同。Bt2的土壤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未与对照存在差异,而Bt17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与受体非转基因甘蔗品种ROC22相比,Bt17根际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任何时期都无差异;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对照;中性磷酸酶活性则在苗期、分蘖期、成熟期显著高出对照,而在生长期与对照无差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生长期时与对照无差异,但分蘖期和成熟期显著低于对照,说明Bt2号株系对土壤酶活性并未产生影响,Bt17号株系对土壤酶活性可能产生较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甘蔗健康种苗培育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热处理、温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建立有效的甘蔗(Saccharum L.)健康种苗生产的技术体系。以经过热处理和温热处理的甘蔗带芽茎段萌生的腋芽为外植体,取其茎尖分生组织接种于MS BA1.0mg/L NAA0.1mg/L PVP200mg/L 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10 ̄20d可诱导其产生完整的小芽,再把产生的新芽切割下来接种于MS 6BA1.0mg/L KT0.5mg/L 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20d后便可形成由3 ̄5个芽组成的丛生芽,丛生芽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每15 ̄20d可增殖3 ̄5倍。把丛生芽分割成单株并接种于1/2MS NAA1mg/L 蔗糖20g/L培养基上培养10 ̄20d可诱导小芽形成完整的根系,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8%。植株生长健壮、整齐、无变异,经分子检测证明小植株能脱去宿根矮化病和花叶病的病原。该体系的建立为甘蔗健康种苗的工厂化育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
提取面包酵母基因组DNA,用无机焦磷酸化酶(PPase)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出864bp的片段,并将该片段克隆至pMD18-T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克隆序列与GeneBank上的PPase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100%。进一步将叶肉细胞特异性启动子rbcS和PPase基因克隆至植物表达载体pCBI上,构建了由rbcS启动子调控的PPase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CBIPR。通过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为农杆菌介导的PPase基因对植物的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6.
采集海南蔗区8个县市24个乡镇的甘蔗黑穗病菌样品24份,通过甘蔗黑穗病菌鉴别寄主NCO376(免疫)、NCO310(抗小种2,感小种1)、F134(感小种2,抗小种1)、F173(高感)及主栽品种ROC22,确定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理小种.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后1a新植,2a宿根的发病情况表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为小种2,或优势小种为小种2.这对了解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及分布情况,以及对今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的防控及抗黑穗病甘蔗种质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甘蔗螟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内外对螟虫的研究成果,对甘蔗螟虫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甘蔗螟虫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8.
简述了几丁质酶的研究历史,介绍了产几丁质酶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几丁质酶的性质、基因克隆以及在生物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9.
海南蔗区甘蔗害虫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一年对海南甘蔗产区9个县(市)30个乡镇进行害虫调查,发现海南甘蔗害虫共有7目36科58种,其中蜚蠊目1科1种,等翅目1科1种,直翅目5科12种,缨翅目1科1种,半翅目11科14种,鞘翅目8科14种,鳞翅目9科15种。木蠹蛾、条螟、蔗根锯天牛、蔗根象、红尾白螟和异岐蔗蝗对海南甘蔗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的害虫种类。总结了甘蔗苗期、生长中期及后期对各类害虫的防治对策,对指导海南蔗区甘蔗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5种常见甘蔗病毒性病害在云南的发生情况,明确其病原病毒的种类和分布,为制定云南地区甘蔗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和RT-PCR对采集自云南保山、临沧和德宏3个甘蔗种植区的113份样品进行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和甘蔗杆状病毒(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SCBV)的分子鉴定.[结果]113份甘蔗样品中有89份检出病毒,病毒检出率为78.8%,检出的病毒种类有SrMV、SCSMV、SCYLV和SCBV,检出率分别为5.3%、11.5%、20.4%和70.8%,未检出SCMV.30份样品存在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复合侵染率为26.5%,其中有27份样品为2种病毒复合侵染,占23.9%,3份样品发生3种病毒复合侵染,占2.7%;未发现4种或5种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结论]目前云南地区甘蔗病毒性病害由SrMV、SCSMV、SCYLV和SCBV引起,其中SCBV广泛分布,SrMV、SCSMV和SCYLV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布;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明显,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