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种子休眠性数量性状位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由 191个家系组成的密阳 2 3/秋光重组自交家系 (recombinantinbredlines,RIL)F10 代群体 ,进行种子休眠性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抽穗后 35d的种子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表型值 ,分析亲本和 191个RIL的休眠性表现。通过WinQTLCart软件分析 ,检测到分别位于第 5和第 8染色体上的 2个水稻种子休眠性QTL ,其中位于第 8染色体上QTL的加性效应为负值 ,表明该休眠性基因位点来源于亲本秋光 ;第 5染色体上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 ,表明该休眠性减效基因来源于亲本密阳 2 3。  相似文献   
22.
稻米脂肪与米粉RVA谱特征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水稻新品系W1721和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恢复系轮回422构建了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了稻米脂肪与米粉RVA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脱脂米粉的峰值黏度和热浆黏度都显著高于未脱脂米粉,冷胶黏度也表现同样的趋势,说明脱脂后米粉的黏度显著上升;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与脂肪含量都分别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其线性变异的成分分别占10.05%、16.19%、27.53%,说明脂肪含量升高,米粉黏度下降.本研究从正反两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果,提示脂肪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脂肪的润滑作用降低黏度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3.
水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及其对干热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Kinmaze(粳稻)/DV85(籼稻)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F11家系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进行了种子休眠性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抽穗后35 d的种子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81个家系的休眠性表现,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3a软件共检测到4个种子休眠性QTL,分别位于第2、5、11染色体上,其中第2染色体存在2个QTL,各QTL的贡献率变幅8.37%~17.40%。进一步研究了这些休眠性基因位点对干热破除休眠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来自DV85增强休眠性的QTL位点qDOR-2-1和qDOR-5,以及来自Kinmaze增强休眠性的QTL位点qDOR-11,易被干热处理破除休眠,这3个QTL效应较强,可在种子休眠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加以利用;而位于第2染色体上标记XNpb227-XNpb132之间的QTL位点qDOR-2-2却不易被干热处理破除休眠,该位点增强休眠性的基因来自DV85。  相似文献   
24.
选用穗发芽抗性不同的6个杂种小麦的亲本品系组配成36个组合,对各组合亲本、正反交一代、二代和各回交后代的种子进行穗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一代种子均偏抗,但存在母性效应;杂交一代有一定的负向杂种优势,杂交二代的负向优势又强于杂交一代,以抗性材料作母本,再用抗性亲本回交,后代抗性更高;穗发芽抗性受部分显性基因控制,而很少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在核基因相同条件下,A型细胞质和T  相似文献   
25.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苗期耐冷性基因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98个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家系(BILs)组成的群体为材料,进行水稻苗期耐冷性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25℃正常条件下培养水稻幼苗至二叶一心期,6-10℃低温处理7d,之后缓慢升温至25℃,缓苗4d,调查死苗率,并以死苗率作为苗期耐冷性强弱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98个BILs的苗期耐冷性表现。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3a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个苗期耐冷性QTLs,分别位于第2和第3染色体上,命名为qSCT-2和qSCT-3。2个QTL的LOD值分别为3.81和2.86,可解释群体表型变异的13.69%和9.31%。对苗期冷害具有抗性的2个数量性状基因座均来自苗期耐冷亲本Nipponbare。  相似文献   
26.
水稻种子低温萌发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粳稻品种USSR5、Hatanishiki和籼稻品种密阳23、N22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品种间种子低温发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种子对激素的敏感性及淀粉酶等方面对耐低温发芽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来自前苏联的USSR5和来自日本的Hatanishiki低温发芽力高,而籼稻品种N22、密阳23低温发芽力弱,这可能与种子对赤霉素(gibberellin, GA)、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敏感性更强有关,且低温增加了这种敏感性;低温和外源激素处理可能主要通过影响淀粉酶酶带3的活性而起作用;在整个低温萌发过程中,USSR5种子中内源激素ABA含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其GA1/ABA值始终低于N22,这也可能是其低温发芽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7.
水稻粉质胚乳fse3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各种类型的胚及胚乳变异突变体是解析胚发育及淀粉合成和调控路径的优良材料。研究旨在通过大规模的粉质胚乳致死突变体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鉴定,获得一系列调控胚发育及淀粉合成的关键基因,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从化学诱变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处理的粳稻品种宁粳3号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稳定遗传的胚乳粉质皱缩致死突变体,命名为fse3(floury and shrunken endosperm 3)。将其与9311配制杂交组合,利用F2群体中隐性极端个体进行精细定位;将种子在30℃条件下清水浸种24 h,然后在35℃黑暗条件下用TTC染色2 h检测种子活力;用体视镜观察30℃吸胀9 h后的种子胚结构;从突变体杂合植株上分离粉质成熟种子,去壳后磨成糙米粉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用扫描电镜观察成熟淀粉颗粒的结构;制备半薄切片观察发育胚乳中的淀粉颗粒结构;利用qRT-PCR测定籽粒灌浆时期的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并通过Western-blot检测相关淀粉合成酶的蛋白积累。【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籽粒的千粒重、籽粒大小、总淀粉含量、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均降低,淀粉在尿素溶液中的膨胀能力减弱,淀粉的黏度曲线与野生型也存在显著差异,fse3突变体的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冷浆黏度以及崩解值都显著高于野生型。TTC染色表明其胚活力下降,对发育中的胚纵切片观察发现突变体没有心型胚的分化。对发育中胚乳淀粉结构进行观察,发现fse3突变体的胚乳中产生大量小而不规则排布的单淀粉颗粒,复合淀粉颗粒发育滞后。成熟种子横截面观察发现fse3突变体淀粉颗粒排列疏松,大小不均匀,颗粒间存在较大间隙。利用F2群体中分离出的22个隐性极端个体将FSE3连锁在第9染色体长臂上,随后共用1 400个极端个体将目标基因定位于228 kb的区间内,包含28个开放阅读框。qRT-PCR发现在突变体中多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调和下调,Western-blot结果表明部分淀粉合成酶的蛋白积累减少。【结论】FSE3是一个新的粉质胚致死基因,基因精细定位在第9染色体228 kb的物理区间,FSE3在水稻种子胚及胚乳的发育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水稻早衰突变体zs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zs进行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探索水稻叶片早衰的分子机制。[方法]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宁粳1号’突变体库中筛选鉴定了1个稳定遗传的早衰突变体zs,构建突变体zs与籼稻品种‘N22’的F2群体,对控制突变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利用RT-q PCR对叶绿素合成以及质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突变体zs在28℃条件下生长14 d时,zs第2叶叶尖出现黄褐色斑点,并逐渐向叶基部蔓延。突变体zs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明显下降。zs叶肉细胞结构异常,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结构排列松散。与野生型相比,zs的株高、分蘖数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通过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短臂上的600 kb的区间内。此区间内含有2个已报道的与叶片衰老相关的基因LOC_Os12g16410和LOC_Os12g16720,分别编码异黄酮还原酶和细胞色素单加氧酶(P450)。测序分析发现,仅在LOC_Os12g16720第2外显子上有1个单碱基突变,导致苏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zs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和质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结论]鉴定了1个早衰突变体zs,通过精细定位与序列分析,将LOC_Os12g16720作为候选基因,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叶绿素合成及质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29.
不同皮色小麦种子GA_3处理和α-淀粉酶同工酶分析初报吴纪民,刘世家,魏燮中,徐勇(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210095)APRELIMINARYREPORTONTHERESULTSOFTREATINGWHEATGRAINSDIFFERENTINKE?..  相似文献   
30.
水稻种子耐低温发芽力的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种植在不同环境[南京(2002)、海南(2002—2003)、南京(2003)]下的Kinmaze/DV85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 对水稻种子萌发第10天的低温发芽力进行QTL分析。利用QTL mapping 2.0软件共检测到11个QTL, 其中qLTG-7和qLTG-11可在3个环境中稳定表达, 且最大贡献率均达到27.93%, 增强低温发芽的基因分别来自Kinmaze和DV85。与前人的研究比较发现, 这2个QTL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和遗传背景中稳定表达。进一步上位性分析的结果表明, qLTG-11并不参与上位性互作, 而qLTG-7虽参与互作但其贡献率较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