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7篇
  36篇
综合类   148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通过嫁接育苗基质原料的选择原则和基质成分来说明基质准备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基质的配制,同时提出基质上盘操作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42.
  【目的】  土壤类型和植物入侵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于此,我们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入侵两种类型土壤后,土壤中氨氧化古细菌 (AOA) 和氨氧化细菌 (AOB) 的基因丰度和潜在氨氧化速率 (PAOR) 的变化规律及影响机理。  【方法】  云南和浙江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重点地区,本研究在云南省滇池周边的海东湿地公园、捞鱼河湿地公园和安乐村 (土壤类型均为冲积土) 以及浙江省东部的杭州湾湿地公园、临海上盘镇和路桥镇峰江村 (土壤类型均为黄泥田土),分别选择一块采样地,面积为100~150 m2。在每块采样地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 (Mono) 和未入侵 (Nat) 之处,划出0.5 m × 0.5 m,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Mono和Nat地块相距10~20 m,每个地块重复3次。采用qPCR和室内培养技术分析土壤中AOA、AOB基因丰度和PAOR,用植物生态和土壤化学方法分析植物生物量和土壤化学性状。  【结果】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冲积土中AOA丰度和PAOR显著下降,黄泥田土中AOA丰度和PAOR却显著提高,而AOB丰度在两种类型土壤中均显著提高。Nat冲积土中AOA丰度和PAOR大于黄泥田土,而Mono条件下冲积土中AOA丰度和PAOR小于黄泥田土,AOB丰度在两种土壤类型中均变化较小。Mono样地植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是影响冲积土和黄泥田土AOA丰度和PAOR的重要因素。与AOA不同,冲积土AOB丰度仅受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而黄泥田土AOB丰度同时受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土壤总磷含量和pH影响。  【结论】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大大增加了植被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进而为微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碳源,同时提高了土壤pH,因此,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显著增加。土壤类型仅影响AOA的丰度,对AOB和氨氧化潜力没有显著影响,而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显著影响两类土壤中的AOA、AOB丰度以及氨氧化潜力。  相似文献   
443.
新余市是水稻主产区,所辖的渝水区、分宜县均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非常高,水稻种植面积得到了最大扩展,2009年达到了11万公顷.如何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是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解决这一课题最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444.
对2017年以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中26篇研究信息相对全面完整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总结了原始独立研究预测结果的差异,并讨论差异的可能来源,以期为本领域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以负面影响为主;A2和B2主流气候情景下预测的小麦产量减产幅度较其它气候情景分别高18%和20%。(2)政策、技术、市场和投入等非气候性因素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引入这些因素时小麦增产幅度预测结果增加10%;(3)研究数据和方法对预测结果有显著影响,预测时间间隔每延长一年,小麦产量增幅和减幅预测结果提高1%,进行产量分离、采用相应的气候模型和作物模型对预测增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水平分别为26%、22%和18%;(4)期刊文献比非期刊文献的产量增幅预测结果平均高5%。  相似文献   
445.
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46.
采用裂区设计,以吉粳80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盐碱地水稻农艺性状和干物质量转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9 930.66 kg/hm~2,比对照增产31.5%,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最高,有效穗数与对照比减少24.6%。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开始时期、干物质形成快增期持续天数、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出现日和最大干物质形成速率不同。水稻在孕穗前,由于前期植株矮小,群体内个体的竞争较小,水稻干物质量积累较少,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开花后对单株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适宜的群体结构有利于拔节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植株转运率和贡献率的影响不相同,其中以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收获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447.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3次。大叶榕花序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因季节而异: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发育较慢,最长的持续近130天;夏秋季(6—11月)发育较快,间花期明显缩短,从雌前期到花后期仅需约80天。大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花序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传粉效率,也保证了花序果的高结实率。大叶榕花序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7个科(亚科),其中榕小蜂科的冠缝榕小蜂是大叶榕唯一的传粉者,其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首次发现姬小蜂寄生于榕果的现象。大叶榕花序果中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和春季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榕果种子结实率高;夏秋季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小蜂和Sycophila sp.小蜂是优势种,此期榕果结实率极低,对大叶榕的繁殖利益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8.
本文论证基于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本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禽病防治课程中,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对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禽病防治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49.
为探明不同植物诱抗剂对向日葵菌核病的诱抗防病效果,先后对10种诱抗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超敏蛋白和几丁聚糖2种对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具有良好防效的诱抗剂,并进一步对超敏蛋白的应用技术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分别在向日葵现蕾期和始花期对花盘施用3%超敏蛋白微粒剂317g/hm2可有效诱导向日葵对菌核病产生抗性,防效52.7%~68.3%,与化学防治(菌核净)无显著差异,是较为理想的向日葵菌核病诱抗药剂。同时,2000g/hm2剂量0.5%几丁聚糖水剂的诱抗效果与超敏蛋白无显著差异,亦可用于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50.
发酵棉粕是以普通棉粕为原料,利用一种或几种微生物菌种组合发酵后制成的一类优质蛋白饲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可有效提高棉粕的营养水平及利用效率,消除或降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文章综述了发酵棉粕的营养特性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为发酵棉粕在反刍动物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