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8篇
农学   5篇
  6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蓝、紫粒小麦籽粒花色苷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配以串联质谱技术和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对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进行分离与鉴定,揭示蓝、紫粒小麦籽粒花色苷组成成分。【方法】小麦籽粒花色苷用90%甲醇水溶液(含0.5%甲酸)超声波提取,SPEC18柱净化处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提取物进行母离子扫描,初步确定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种类,用全扫描、子离子扫描,多反应检测技术对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组分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蓝、紫粒小麦籽粒中含有14种不同种类的花色苷类化合物,且不同的蓝、紫粒小麦籽粒中花色苷的种类与含量不同。【结论】明确了蓝、紫粒小麦籽粒中花色苷的组分与含量,建立了应用质谱快速分离与鉴定蓝、紫粒小麦籽粒中花色苷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永德县河南中烟基地单元内烟草种植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在不适用烟叶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该地烟农基本上遵照国家烟草专卖局优化烟叶结构的政策要求处理不适用烟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了对策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不同种植密度对甜高粱杂交种生物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甜高粱杂交种为试材,研究6个种植密度对株高、茎粗、分蘖数、倒伏级别和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杂交种的分蘖数、倒伏级别和生物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倒伏性和生物产量,在山东省生态条件下,济甜杂2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5万株/hm2,济甜杂3号为3.3万株/hm2,辽甜3号为3.3万~4.5万株/hm2;3个杂交种在最佳种植密度下不仅生物产量最高,而且倒伏率低,有利于机械化收割。  相似文献   
44.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其中,控制粒重的Qtkw6A在DH和IF2群体中都能检测到,而且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的贡献率在2个群体内分别为9.39%和11.75%,显性效应的贡献率为1.37%。控制粒径的Qgd6A也在DH和IF2群体中检测到,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5.02%和15.03%,而且与控制粒长的Qgl6A为同一基因位点,在DH和IF2群体中对粒长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4.96%和15.10%。【结论】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型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效应影响。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其它微效基因以及上位性影响。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重要QTL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用IF2群体检测到的显性效应QTL及具有显性×加性、加性×显性及显性×显性效应的QTL可为有关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刘宾照  高红梅  陶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350-3351,341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激素对花毛茛(Ranunculus asiaticus L.)组培增殖率的影响,为花毛茛组培苗的商业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花毛茛的杂交一代(F1)种子通过无菌催芽得到无菌苗,无菌苗在基本培养基+糠基嘌呤(1 mg/L)培养基上培养驯化2代后,取增殖苗进行3因素(萘乙酸、苄氨基嘌呤、糠基嘌呤)3水平的正交试验,探索3种不同激素及其浓度对花毛茛组培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花毛茛组培增殖率对萘乙酸和糠基嘌呤比较敏感,对苄氨基嘌呤反映不敏感,3激素及其浓度的最佳组合是MS+萘乙酸0.03mg/L+苄氨基嘌呤0.20 mg/L+糠基嘌呤2.50 mg/L,增殖率达到2.93,超过生产需要最低增殖率2.00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商业生产的需要。[结论]MS+萘乙酸0.03 mg/L+苄氨基嘌呤0.20 mg/L+糠基嘌呤2.50 mg/L培养基适宜花毛茛组培增殖。  相似文献   
46.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辖麒麟区、宣威市和沾益、马龙、富源、罗平、师宗、陆良、会泽9县(市)区。玉米是全市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15.3万hm^2左右,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1.5%,总产量达8亿kg,约占粮食总量的40%,在全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7.
夏谷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明夏谷生产中氮、磷、钾肥效应和最优施肥参数,本试验采用"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对夏谷高产新品种济谷16的氮、磷、钾肥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增产效果显著,最高可达32.8%。氮、磷、钾肥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平衡施肥能显著提高谷子的产量和肥效,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为氮钾磷。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随着用量的提高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偏生产力钾磷氮。通过建立肥料与产量的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得出谷子氮、磷、钾最佳施用量为N 68.53 kg/hm2、P2O5160.62 kg/hm2、K2O 8.96 kg/hm2。因此,济谷16生产中应重视磷肥,适配氮、钾肥。  相似文献   
48.
济谷14对留苗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东谷子夏播区济谷14对留苗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情况,以济谷14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苗密度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析了不同留苗密度(67.5万和90.0万株/hm2)和施肥量(0、75和150 kg/hm2)对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济谷14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留苗密度对产量影响不大。在试验期内,高密度处理的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始终>低密度处理,且差异随着谷子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灌浆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不同施氮量与留苗密度下,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山东谷子夏播区有利于发挥济谷14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留苗密度67.5万株/hm2、孕穗期追施氮肥(纯N)75 kg/hm2。  相似文献   
49.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户的企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谦  刘宾  胡建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360-362
特色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是协调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户地位的界定。本文基于契约理论分析特色农业产业化,界定农户具有有限理性、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的特征,通过完善农户的特征找到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契约约束脆弱性和协调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0.
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检测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控制株高的条件QTL和非条件QTL,揭示株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获得更多调控株高的遗传信息。【方法】以两个主栽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的F1获得的含有168个株系的DH(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自拔节至开花期,每隔7d取样测定株高(分蘖节至穗顶端)。根据3个环境下株高的表型数据和含有323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采用条件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小麦株高的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8个非条件QTL和10个条件QTL。在18个非条件QTL中,Qph5D-1在前4个取样期(3月9日—4月23日)均能检测到,Qph4D-1在后3个取样期均能检测到,分别是挑旗前、后阶段影响株高的主效QTL,其它非条件QTL在少数几个取样期发现或效应很小。10个条件QTL中,Qph5D-1在两个阶段均能检测到,总贡献率为30.1%。Qph4B在5月1日—5月8日检测到,贡献率为20.3%,对后期株高的净增长量起主要作用。其它条件QTL只在一个阶段出现或效应较小。【结论】影响株高的QTL数目及其QTL表达效应在株高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化,说明控制株高生长的数量性状基因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在小麦育种中,本研究结果可为株高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