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11.
江汉平原小麦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现状,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等限制因素出发,分析了日照不足、降水量过多、低温、水稻土和播种面积不足、排灌条件差、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江汉平原小麦产量的三点建议,以期为该地区小麦低产田实现高产栽培技术创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选择适应湖北省等高降雨量区小麦新品系或中间育种材料,对引进的16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高降雨量区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生育期和简单农艺性状的调查,并对其中的9份种质进行了多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湖北省大面积主栽品种郑麦9023相比,供试种质的拔节期平均提前4d,抽穗期推迟8 d,成熟期推迟1 d,成穗率、穗粒重和千粒重较低,株高和穗粒数较高;供试种质对条锈病的抗性最好,其次是赤霉病和白粉病,赤霉病抗侵染性比抗扩展性好.筛选出免疫或高抗条锈病种质7份;4份赤霉病抗侵染种质中有1份高抗侵染、中抗扩展;1份种质高抗白粉病,没有发现纹枯病抗性种质.  相似文献   
13.
2种大豆总RNA提取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豆总RNA的提取方法T rizo l法和异硫氰酸胍法进行了改良,比较了改良前后2种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2种改良方法提取的大豆总RNA质量较高、完整性较好,完全可以满足后续研究要求,RNA产率均超过220μg/g。改良T rizo l法适用于大豆根、茎、叶及生长点总RNA的提取,而改良异硫氰酸胍法适用于大豆根、茎及生长点总R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14.
弱筋小麦新品种鄂麦58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麦580(区试号5118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2012年8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鄂审麦2012001),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湖北省麦区种植.规范化播种、合理施肥、沟厢配套、及时清沟排渍、及时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适时收获是确保鄂麦580高产优质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分析了2006~2010年间湖北省小麦生产概况,指出了品种改良、栽培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推广和服务在"十一五"湖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十二五"发展湖北省小麦生产的技术需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种业是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发展的基石。湖北省是我国的小麦主产省,大力发展小麦种业对湖北省乃至全国小麦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湖北省小麦种业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制定湖北省小麦种业发展规划、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赤霉病抗性现状,对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14个主栽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多年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赤霉病病情指数介于18.67%~47.24%之间,变异幅度较大。其中,6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水平,8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为中感。8个2008年后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28.15%,其中有6个品种达到中抗水平;6个2008年前审定的品种均为中感,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42.35%。湖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在生产中,湖北省小麦品种布局仍存在种植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不高、品种多样性差、新品种推广应用速度过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 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可迅速从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防卫反应,通过乳突、胞壁沉积物的形成以及木质素、硫堇、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和水解酶类等的增长来协同抵御病菌在体内的扩展。在植物复杂的信号途径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3种信号途径在植物抵御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最为重要,SA和ET信号途径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方面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而JA信号途径在小麦赤霉病抗性中积极作用已经被多数研究者所证实。迄今为止,人类定位了2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抗赤霉病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布于所有的小麦染色体,其中的22个QTL位点被不同的作图群体所定位,包括2个定位在3BS和6BS染色体上稳定的抗扩展位点Fhb1Fhb2,以及2个定位在4B和5A染色体上的抗侵染位点Fhb4Fhb5。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途径激活应答反应,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蛋白以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抵御病原菌的侵袭,研究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抗菌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脱毒相关蛋白基因以及其他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均参与了小麦赤霉病抗性提高的过程。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分离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各种组学技术的基础上,从全基因组和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以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  相似文献   
20.
小麦按子粒外观颜色的不同,大多可划分为白粒小麦和红粒小麦。小麦种皮颜色对小麦穗发芽抗性和加工品质都有影响。在受穗发芽危害比较严重的长江流域和东北春麦区,红粒小麦品种所占比例较高。综述了小麦红粒性状的遗传基础、形成机制以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