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以作物[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籼稻(Oryza sativa L.subsp.sativa)、小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 Forsk)]-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共作为例,探索不同类型作物与鱼共作对养殖水体N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箱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量水稻/蔬菜-黄颡鱼共作系统N2O排放通量和上覆水与土壤孔隙水N2O浓度。不同作物-鱼共作对养殖水体N2O排放均有显著消减作用。与单养鱼处理相比,籼稻-鱼共作、粳稻-鱼共作、空心菜-鱼共作和小白菜-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分别减少82.1%、69.2%、67.9%和60.3%。稻-鱼共作可以同时减少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N2O浓度,但菜-鱼共作仅减少上覆水中N2O浓度。稻-鱼共作显著降低养殖水体TN、NH4+-N、NO3--N和底泥NH4+-N、DON浓度,菜-鱼共作仅显著降低养殖水体NO3--N浓度。作物-鱼共作处理显著增加养殖前期底泥中nirK和nosZ基因丰度,对nirS基因丰度没有显著影响。作物-鱼共作处理对鱼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获得额外的作物产品,显著提高了系统氮素养分利用率。与单养鱼相比,水稻和蔬菜与鱼共作均能显著减少N2O排放,提高养殖系统氮素利用率。籼稻-鱼共作的减排效应要优于其他3种共作处理。  相似文献   
22.
陆地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杂优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6个陆地棉品种(系)为亲本,采用GriffingⅡ完全双列杂交法,对陆地棉8个重要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皮棉产量、铃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强力及断长在多数杂种F1中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杂种优势;而纤维细度则主要表现负向优势;②杂种F1的性状表现受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共同作用,两种配合力之间无显着性相关,独立遗传;③中亲优势的高低主要依赖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是形成超标杂种的基础,而特殊配合力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④由亲本性状表现可间接预测其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与亲本表现无显着性相关。  相似文献   
23.
试验结果表明,引进不育系在当地表现完全雄性不育,且不育性稳定,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测试品系的细胞对引进的不育基因缺乏恢复能力,在陆地棉群体内难以找到核质互作型完全保持材料,引进不育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常规品种中12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纤维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优于中12,473A各性状配合力总体上优于其它相进不育系,是目前杂优育种可资利用的重要亲本。  相似文献   
24.
做好春夏季蜂群的科学管理,可实现蜂群的繁殖和生产双丰收,下面把我20多年的养蜂经验分享给大家。一、防治巢虫巢虫又叫绵虫,是蜡螟的幼虫,只要有巢脾的地方就会有巢虫。当蜂群兴旺时,巢虫就会消声匿迹;当蜂群衰弱时,巢虫便会肆虐。  相似文献   
25.
正每年6月枣花开放,令养蜂人头疼的是蜜蜂枣花病。发病期一般20多天,病重者死蜂达50%,严重影响群势和蜂蜜产量。笔者养蜂10多年,就蜜蜂枣花病的防治积累了一些经验。一、遮阴通风架设凉棚或是将蜂箱移至树阴下,防烈日直晒。加继箱扩大蜂巢,放大巢门,加强通风。二、甘草、金银花糖水饲喂发病期用甘草10g(山沟里野生的很多,采回晒干待用),金银花50g(自己种植,花期与枣花  相似文献   
26.
西农棉1008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丰产、多抗、优质棉花新品种(审定编号:陕审棉2015002).在陕西省2年区域试验中该品种皮棉较对照增产11.4%,1年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8.1%;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棉纤维上半部平均绒长为29.2 mm,断裂比强度31.0 cN/tex,马克隆值5.4.  相似文献   
27.
基于ArcGIS平台,应用工业园区项目的基础数据,通过不规则三角网(TIN)对研究区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探讨ArcGIS在土方计算中的应用,并对研究区的土方挖填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应用ArcGIS计算土方量原理简单,速度快,能够实现三维可视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长期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和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花生—甘薯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类)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土壤微生物丰度和酶活性的影响,为选取合适的有机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方面提供依据。共选取5个施肥处理:(1)CK,空白对照;(2)NPK,单施化肥;(3)NPK+SR,化肥+稻草;(4)NPK+M,化肥+商品有机肥;(5)NPK+P,化肥+猪粪。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NPK+SR、NPK+M和NPK+P处理均显著增加鲜薯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P<0.05),其中NPK+P处理效果最好。与CK比较,NPK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和活化有机磷微生物的丰度(P<0.05),而NPK+SR、NPK+M和NPK+P处理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NPK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抑制作用。土壤酶的加权平均值(GMea)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来评价土壤酶的总体活性。与CK相比,NPK、NPK+SR和NPK+M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NPK+P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有所提高;对于土壤单一酶活性,NPK+P处理与CK比较显著降低土壤脲酶活性(P<0.05),但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此外,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和土壤有机碳与鲜薯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土壤pH是驱动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通过提高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以及调节土壤pH变化在提高甘薯产量和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总体来说,化肥配施猪粪在培肥地力和增产增收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9.
根据对不同麦区适应品种和不同类型早熟大穗材料生育过程的系统观察,将小麦的生育期以单棱、双棱和开花为界划分为4个生育阶段:Ⅰ.播种至单棱;Ⅱ.单棱至双棱;Ⅲ.双棱至开花;Ⅳ.开花至成熟。分析指出,第1阶段持续天数是品种冬春性强弱的重要标志;第1阶段持续天数是形成大穗的关键因素;同时二者与品种的早熟性都密切相关。第Ⅰ、Ⅱ阶段的不同组合基本上决定了品种的生育类型;特定的生育类型适应于特定的生态条件,具有特定的冬春性——大穗性——早熟性复合特点。该3个性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30.
<正>1.选育经过西农棉35(原名陕35)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通过陆地棉品种间杂交配制而成的杂交棉新品种。2003年组配组合,2007~2008年参加陕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09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棉2009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