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害生物(病虫草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有害生物发生后防与不防、如何防治,防治及时、准确与否,对防治效果、减轻水稻产量损失非常关键。水稻上的有害生物有上百种,但发生、流行频繁,危害大的只有10多种。本文介绍了对水稻产量影响严重、常发的病虫草害及其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井冈霉素A、啶酰菌胺及两者间混配的毒力系数,及对生防潜力菌H158繁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井冈霉素A按1∶100、1∶200、1∶300和1∶400比例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EC50分别为5.5814、6.8186、5.2672、2.7772 mg/L,共毒系数分别为0.9716、1.5182、2.8210、6.8325,除1∶100表现为协同作用外,其他混合比例对纹枯病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啶酰菌胺对生防潜力菌H158的生长抑制作用不大,低浓度井冈霉素A对H158表现为相容性,较高浓度时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两者混配药剂中加入H158,对其抑制情况与啶酰菌胺相似。混配剂中加入H158后对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比未加H158时有所提高,均高于90.00%。  相似文献   
23.
水稻穗枯病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细菌性病害,目前针对其病原菌快速高效分离的体系很少有报道。本文以水稻细菌性穗枯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标准菌株LMG2196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B.glumae的生长温度、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对抗生素敏感性等。结果表明,选用含50μg/mL氨苄青霉素的KB平板划线,25℃培养36 h,可以快速高效分离B.glumae。B.glumae主要通过分泌毒黄素对寄主产生致病性,本文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LMG2196菌株在不同温度以及营养条件下毒黄素的产生。LMG2196菌株在25~40℃之间均能产生毒黄素,在营养条件不同的LB和PPG液体培养基中,同一温度下,总体上表现为在PPG中产生的毒黄素要比LB中的多;且LB的最适产毒黄素温度是28~30℃,PPG的是37℃,表明毒黄素的产生与温度和营养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纹枯菌胁迫后,外源施硅对纹枯病感病品种Lemont体内防御相关酶及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后,施硅接种处理与不施硅接种处理相比,植株体内H2O2含量、MDA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而CAT活性、LOX活性、总可溶性酚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不接种纹枯病菌时,施硅与不施硅处理之间上述物质的含量差异不大,但总体上低于接种纹枯病菌处理。  相似文献   
25.
2,4-表油菜素内酯缓解水稻花期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BR)在水稻开花期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研究分析了在高温胁迫下喷施EBR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花期受高温胁迫后,结实率、花药开裂率以及穗子花粉活力明显降低,而喷施EBR后水稻的结实率、花药开裂分别提高24.09%、55.4%,且穗中部和下部花粉活力提高了8.64%和24.2%。在高温胁迫下,SOD、POD、CAT活性显著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喷施EBR后SOD酶活性提高51.76%,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8.23%和11.02%,但对POD和CAT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此外,高温胁迫下,内源激素ABA含量上升,GA含量降低,而喷施EBR后ABA含量提高4.78%,GA含量降低18.81%。表明喷施EBR可以通过调节水稻内源激素的变化缓解高温伤害。  相似文献   
26.
 通过PCR方法从pCAMBIA1305载体上克隆了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Ⅱ的全编码序列,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0a nptⅡ。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宿主菌,经IPTG诱导,获得了相对分子量为35 kD的表达蛋白,约占全菌总蛋白的45%。表达蛋白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用5 mmol/L 二硫苏糖醇和1%十二烷基肌氨酸钠变性溶解包涵体,经透析后复性获得了可溶性重组蛋白。将可溶的表达蛋白用Ni2+ 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纯化的NPTⅡ蛋白,电泳谱带扫描分析表明蛋白纯度达95%以上。体外活性检测显示,NPTⅡ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浓度30 μg/mL以上时可使卡拉霉素失去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7.
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自安徽省7个县(市)的32株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各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中大多数为中等致病力。对这些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DNA多态率达98.2%,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2~0.84之间,表明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分化较大,群体结构多样性较丰富。在相似系数为0.653时,所有菌株可聚合为4类,聚合类型与菌株的地理来源相一致,菌株的致病力与RAPD聚类分析结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目前该病已成为限制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简述了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的形态特征,概述了依据菌丝形态特征和融合群进行分类的概况,阐述了同工酶、RAPDI、SSR和A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9.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 fungicide, TFs)是一类广谱、高效、低残留、长效、内吸传导性好,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新型杀菌剂,对真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在作物病害防治上被广泛应用。三唑类杀菌剂在防治水稻中、后期真菌性病害上取得了极好的防效,是应用量较大的杀菌剂之一。但由于三唑类杀菌剂使用不当,在生产上造成了大量的药害实例,导致水稻减产或绝收,同时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在作者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三唑类杀菌剂的分类、使用方法、作用机制,对水稻产生药害的原因、症状表现和机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时避免发生药害的措施及药害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30.
本研究重点围绕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恶苗病、稻蓟马和白背飞虱进行种子处理药剂的防效比较。结果表明,咪鲜胺(99.2%)、氟唑菌苯胺(94.6%)和肟菌脂·异噻菌胺(94.0%)对恶苗病防效最好,优于甲基硫菌灵·甲霜灵·嘧菌酯(82.4%)和氰烯菌酯(79.2%);对于稻蓟马而言,噻虫胺(100%)或噻虫嗪(或含)拌种防效最好(77.3%~94.4%),优于丁硫克百威·呋虫胺处理(54.4%~68.5%);对于白背飞虱而言,噻虫嗪(或含)制剂种子处理35 d后对白背飞虱仍具有71.1%~73.0%的防效,优于丁硫克百威·呋虫胺(64.9%)和噻虫胺(45.6%)处理。本试验结果可为水稻苗期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