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4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不同水稻品种花期耐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96个主导水稻品种为材料,于水稻开花期进行水分处理10d,研究水分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与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每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结实率和千粒重有着不同程 度的下降。根据水分胁迫指数将供试品种分为耐旱型(WSI<0.0599)、中间型(0.06000.2600)3类。筛选出9个耐旱型品种,其中粳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 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5个。籼稻品种的酎旱性明显优于粳稻品种,来源于同一母本冈46A的冈优527、冈优188和 冈优725在本试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32.
高温对中早39单穗质量及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温对早稻灌浆结实的影响,为早稻避高温研究及避高温提供初步理论依据,笔者选用中熟早籼品种中早39为材料,通过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温度处理时段、不同温度处理天数,对中早39单穗质量及结实率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6℃以上的高温显著影响中早39单穗质量与结实率;34℃高温持续3 d以上中早39单穗质量受影响,结实率影响不明显;花后1 h、2 h用38℃高温进行处理,对单穗质量和结实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3.
水稻穗形成期高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水稻穗形成期受到了高温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穗形成期高温胁迫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阐明了高温对穗部性状影响的机制,概述了高温试验的研究方法和高温应对措施,并为开展穗形成期的耐热性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4.
日本水稻生产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稻米生产流通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数据,分析了60年来日本水稻生产方式、劳动时间、消费流通渠道的变化,并结合目前我国稻米产业所处现状,探讨日本稻米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60年来,随着GDP的增长,日本水稻种植面积和水稻总产不断下降,得益于稻作技术的发展,水稻生产劳动时间显著缩短,且单产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消费量不断下降,而民众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提高,日本优异的水稻品种资源奠定了其优良品质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减少稻米统购统销数量,逐渐形成了以农协为主、直销为辅的稻米流通方式,极大提高了流通效率,新兴销售方式-电商等的出现又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种稻效益。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稻米市场进一步开放,稻米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少数已经达到比较好的水平,但大多数跟日本20世纪70-90年代时的稻米产业状况较相似。借鉴日本的稻米生产及流通方式的变化,我国应积极调整水稻生产方式,扩大水稻生产个体规模,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增加水稻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引导优质稻发展,加强稻米品牌建设,实现产销对接。  相似文献   
35.
生物降解秧盘及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生物降解秧盘稀播育秧、带盘机插的生产适用性,以籼型杂交稻中浙优8号和籼粳型杂交稻甬优538为材料,普通平盘作对照,研究了生物降解秧盘不同播种量(30,50,70和90 g/盘)育秧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机插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秧盘育秧显著提高出苗率(P0.05),且播种量越低,出苗率越高,中浙优8号30 g/盘处理的出苗率较普通平盘育秧高20.57个百分点。生物降解秧盘采用上毯下钵设计,所育秧苗根系独立成钵状,白根多且粗壮,其平均根直径较普通平盘宽8.63%,且盘根力均大于100 N,满足机插对秧块成毯的要求。同时,可带盘按钵精准机插,中浙优8号30 g/盘处理的漏秧率仅7.78%,较普通平盘机插低6.67个百分点。生物降解秧盘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于普通平盘,群体颖花量则高于后者,最终产量较普通平盘机插略高。综合育秧、机插效果及产量表现,生物降解秧盘育秧播种量以70 g/盘为宜。因此,生物降解秧盘带盘机插可发挥稀播培育壮秧优势,提高机插质量,有助于杂交稻少本稀植、充分发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6.
【目的】明确水稻穗分化期高温下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 EBR)对穗生长及颖花形成的影响,并探究其生理机制。【方法】以热敏感型水稻IR36为材料,在幼穗分化期设置40℃高温和32℃适温两个处理,并喷施EBR,研究幼穗碳水化合物供应、蔗糖代谢、细胞分裂素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1)高温和适温喷施EBR,水稻每穗粒数分别比不喷施的对照增加13.7%和45.7%,其中以喷施0.15 mg/L效果最好,缓解了高温对水稻幼穗生长的抑制,增加颖花分化数和降低颖花退化率。2)喷施EBR对叶片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促进幼穗中干物质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EBR喷施增加高温下幼穗中蔗糖转运基因OsSUT1、OsSUT2和OsSUT4的表达,并显著提高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EBR对高温下碳水化合物利用的促进作用大于适温处理。3)喷施EBR降低高温下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OsCKX5和OsCKX9的表达量,同时促进细胞分裂素合成和信号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在适温下也表现出类似的效应。4)喷施EBR降低高温下超氧阴离子含量,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论】高温下,喷施适宜浓度的EBR促进碳水化合物向幼穗的转运,抑制细胞分裂素分解,同时降低高温引起的过氧化伤害,进而缓解了高温对颖花形成的伤害。适温条件喷施EBR也对颖花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7.
机械侧深施肥对机插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甬籼15为材料,在纯氮用量为180 kg/hm^2情况下,设置4种施肥处理(FF,普通尿素撒施;DSF,普通尿素机械侧深施;DSFS,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混合机械侧深施;N0,不施用氮肥),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机插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氮素吸收量、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籽粒产量施氮的处理显著高于无氮处理;与FF处理相比,DSF和DSFS处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5.2%和6.4%,穗粒数分别增加5.6%和11.0%,产量分别提高6.3%和11.6%;齐穗期和成熟期,DSF和DSFS处理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FF处理;DSF和DSFS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0.6%和48.0%,比FF处理分别高15.6%和23.0%;与FF处理相比,DSF和DSFS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33.3%和62.7%。可见,机械侧深施肥能够显著提高机插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8.
花期夜温升高对水稻颖花开放及籽粒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常规籼稻黄华占(HHZ)和黄丝占(HSZ),将人工气候箱设置3种昼/夜温度处理,以36℃/25℃(T1)、36℃/29℃(T2)和36℃/33℃(T3),分别代表日最高温升高4℃情况下夜温升高4℃和8℃的情景,以32℃/25℃(CK)为对照。从抽穗扬花当天开始,连续处理7d,每日9:00?11:00逐小时观测开花数、花粉活力以及花药开裂率,处理结束后移至室外,成熟后观测结实率。结果表明:(1)在日温升高条件下,花期夜温升高使水稻每日的开花高峰期提前1h,两个品种表现一致;(2)在日温升高条件下,花期夜温升高导致水稻花粉活力逐渐下降。夜温升高4℃(T2)和8℃(T3)时,黄华占的花粉活力分别下降 13.6和17.6个百分点,黄丝占的花粉活力分别下降1.1和4.5个百分点,说明黄华占花粉活力对夜温升高较黄丝占更敏感;(3)在日温升高条件下,花期夜温升高使水稻花药开裂率显著降低(P<0.05),处理时间越长影响越大,在T3处理下,黄华占平均花药开裂率为73.2%,黄丝占为79.0%;(4)夜温升高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黄华占与黄丝占表现趋势一致,黄华占对夜温升高更为敏感。结实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花药开裂率与花粉活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39.
以甬优12和扬两优6号作为试验材料,育秧期间采用纯蓝LED光源、纯红LED光源及红蓝光质各50%配比光源补光,以自然光下育秧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质配比LED光源补光对水稻机插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补光对水稻秧苗生长有显著影响。蓝光能够抑制幼苗株高,提高充实度和根冠比,在培育壮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光处理下的水稻幼苗茎和叶鞘显著伸长,秧苗生长进程加快。此外,参试2个品种经红蓝光处理后的幼苗叶龄显著提高。试验结果探明了使用LED补光处理对水稻幼苗形态的影响,为调控水稻工厂化育秧的光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光周期是影响水稻叶片数的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0 h短日长处理对水稻品种叶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生产中主茎总叶片数14~17叶的水稻品种来说,除3叶期外,短日长处理不同程度减少水稻主茎总叶片数,7~9叶龄期对短日长最敏感,7叶期和9叶期短日长处理使水稻主茎总叶片数显著减少。7叶期短日处理,水稻主茎总叶片数减少幅度表现为:高短日长敏感型品种中短日长敏感型品种低短日长敏感型品种。短日长处理对所有品种穗分化期叶龄余数影响不大。在不同品种类型中,籼粳杂交稻对短日长响应最为敏感,短日长处理下籼粳杂交稻主茎叶片数下降幅度大于粳稻和籼稻。在同一亚种内不同品种对短日长响应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