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2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芝麻是一种适合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蜜源植物,但其对稻田优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作用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室内和大田的条件下考察了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力和扩散能力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芝麻花可以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同时芝麻花显著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初始扩散能力,初始起飞蜂比例从71.4%下降至50.5%,但总的扩散蜂比例从91.9%增加至95.4%。田间结果显示田埂种植芝麻花可以提高稻螟赤眼蜂的寄生能力约30%,且更多的蜂扩散至距田埂20~25 m的距离。总之,芝麻花可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0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浙北单季稻区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面积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导致稻田生态环境脆弱,病虫害再猖獗现象时有发生。2017年在嘉善县西塘镇红菱村进行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的实践,结果表明,集成应用以生态调控为主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显著降低了水稻主要害虫的田间种群和危害水平,绿色防控区较农户自防区平均减少农药使用量46.1%,每667 m2经济效益平均增加151.8元。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可构建生态景观,打造美丽田园,让人切身感受到田园风光、农业魅力。  相似文献   
104.
为明确3种稻田常见赤眼蜂,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n Ashmead、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Ishii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对水稻主要鳞翅目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反应,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赤眼蜂对0.01、0.1、1、10、100和1000μg 6种不同剂量性信息素诱芯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二化螟性信息素对稻螟赤眼蜂雌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对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吸引作用不明显。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对3种赤眼雌蜂仅在特定浓度下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这说明赤眼蜂可以利用寄主的性信息素对寄主进行定位。利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对赤眼蜂吸引力的特性可用以促进非稻田生境中的赤眼蜂向稻田迁移从而提高稻田的生物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05.
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化学农药是有效控制病虫草危害、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带来了许多弊端,如"3R"问题(抗药性、残留和害虫再猖獗)等。本文分别从减少虫源基数、降低害虫种群发展速度、提高农田环境对害虫的控制能力、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应急性化学防治技术等5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目的在于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建立健康的稻田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状况。各地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和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等,因地制宜地组建适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区建设和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扩大技术推广应用的规模,达到减药控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6.
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对诱集植物香根草的选择趋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对香根草选择趋性的差异,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3个省份共8个地理种群二化螟成虫对水稻和香根草的选择趋性及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8个地理种群中,选择香根草栖息的二化螟雌、雄蛾比例分别为50%~70%和50%~80%。接入二化螟成虫后第1天,除温岭、乐清、萧山种群外,其它种群雌成虫对香根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金华、衡阳、温岭、衢州种群雄成虫对香根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接入二化螟成虫后第2天和第3天,所有种群雌成虫对香根草的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性。除乐清和萧山种群外,其它种群雄成虫对香根草的选择性也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性。8个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在香根草上的产卵量比例为35%~70%,是水稻上产卵量的1.17(温岭)~2.33(衡阳)倍,均显著高于在水稻上的产卵量。结果表明,香根草对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成虫均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07.
共生菌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虫的共生菌减少量均超过了50%。在感虫和抗虫水稻品种上,缺乏共生菌的褐飞虱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正常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褐飞虱。正常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时的若虫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但缺乏共生菌的生物型1在取食抗虫品种Mudgo和ASD7时的若虫历期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品种TN1时的若虫历期。推测共生菌在褐飞虱适应水稻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及其与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粳稻品种辽粳294和秀水11上的存活率最低,显著地低于在超级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上的存活率,但超级杂交籼稻协优9308和杂交籼稻汕优10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60日龄时汕优63的分蘖数最多,汕优10次之,辽粳294最少。杂交水稻品种的株高显著高于普通粳稻品种,而辽粳294和汕优63的叶鞘显著短于其它品种。除协优9308与两个粳稻品种无显著差异外,其它三个杂交稻品种的叶宽和叶角均大于粳稻品种。60日龄时杂交籼稻品种两优培九叶鞘的维管束间距最宽,辽粳294的维管束间距最窄,但其维管束直径最大。辽粳294和秀水11叶鞘硅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几个籼稻品种。被二化螟幼虫危害后,除汕优10叶鞘的维管束间距略有下降(-0.28%)外,其它几个品种的叶鞘维管束间距均增大,其中辽粳294增幅最大,为33.33%。而维管束直径和硅细胞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硅细胞数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9.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卵高峰期百株卵量2块;顾成玉等(1987)根据卵量与幼虫和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一代区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提高植物的多样性来引诱害虫、保护天敌是一种可持续控制害虫的有效途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除水稻外,还可取食多种禾本科杂草,论文旨在利用稻纵卷叶螟对稻田周围不同杂草的喜好性,开发新型的稻纵卷叶螟防控策略。【方法】选取稻田生态系统常见的7种禾本科杂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秕谷草Leersia sayanuk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和游草Leersia hexandra),于盆钵内人工栽培种植。将盆栽水稻和杂草植株置于纱笼中,接入初羽化的稻纵卷叶螟成虫,分别研究稻纵卷叶螟成虫在杂草与水稻之间的栖息选择性、产卵选择性,以及稻纵卷叶螟在各种杂草上的生物学特性。同时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稻田田埂种植各种杂草条带(宽1 m)对稻纵卷叶螟成虫栖息、产卵分布的影响,通过赶蛾法调查杂草条带中及距离杂草条带1、5和10 m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蛾量,调查不同杂草条带中稻纵卷叶螟的产卵密度及卵被寄生率。【结果】稻纵卷叶螟成虫喜好趋向栖息于秕谷草和马唐,不喜好趋向双穗雀稗,在游草、牛筋草、稗草、千金子和水稻间,稻纵卷叶螟的栖息选择则没有偏向性。稻纵卷叶螟成虫在稗草、牛筋草、千金子、双穗雀稗、游草和水稻之间,偏向在水稻上产卵;秕谷草和水稻之间,偏向在秕谷草上产卵;马唐和水稻之间则没有明显的偏向性。稻纵卷叶螟在7种杂草上都能完成世代,但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在秕谷草上发育历期最短,双穗雀稗次之,游草、千金子、牛筋草、马唐、稗草和水稻上的发育历期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寄主上的稻纵卷叶螟蛹重也存在差异,其中在马唐上的雌蛹、马唐和千金子上的雄蛹蛹重显著轻于在其他寄主植物上的蛹重。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稻纵卷叶螟的羽化率差异较大,秕谷草、游草、牛筋草、稗草和水稻上的羽化率为42.17%—51.31%,在千金子和双穗雀稗上最低,仅为11.76%和13.29%。雌性比以水稻和稗草上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寄主植物。大田试验表明,除了牛筋草和稗草外,其他杂草均能吸引稻纵卷叶螟栖息且在单位面积内的虫量显著高于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各种杂草上稻纵卷叶螟卵量差异显著,以秕谷草、游草、稗草和千金子上着卵量最多,每分蘖草上的着卵量达2.92—3.92粒,双穗雀稗和马唐分别为2.16和1.72粒,牛筋草最少。不同禾本科杂草上稻纵卷叶螟卵的被寄生率差异显著,介于21.90%—55.61%。其中,秕谷草和游草上的卵寄生蜂数量分别为1.47和1.42头/分蘖,为各种禾本科杂草上最高。【结论】秕谷草最具有成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功能性植物的潜力,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稻纵卷叶螟绿色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