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2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组合) 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TN1和汕优63) 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比抗虫品种(N 22) 明显; 感虫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增加,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下降, 而抗虫品种POD 和SOD 均增加, CAT减少;感虫品种除丙氨酸含量下降外, 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上升, 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增加很快, 抗虫品种中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增加也很快, 但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2.
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3.
泰国是水稻生产大国,病虫害是影响该国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2012年,在执行中泰农业合作项目期间,对泰国水稻病虫害发生监测与控制情况进行了考察,了解到泰国水稻生产、农业管理服务体系、水稻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等情况.其中水稻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和理念值得我国借鉴. 1 水稻生产情况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土地面积5140万hm2,耕地面积1940万hm2;人口6590万人,从事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2.6%.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1000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5%.主要分布于北部、东北部、中部和南部.  相似文献   
44.
采用乙醇提取、化学分离和柱层析纯化等方法分离了16种雷公藤根皮中的活性物质,测定了各组分对小菜蛾和斜纹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以及以雷公藤生物碱为主要成分的乳油产品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雷公藤根皮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非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组分NKY -9、NKY - 11、NKY- 13、NKY - 14和NKY - 15在200 mg/L浓度处理下小菜蛾的死亡率可达100%,相同浓度的NKY -9和NKY - 12处理下斜纹夜蛾的死亡率也在60%以上,而NKY -14则达到100%;非生物碱类各组分对小菜蛾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以NKY -6最高,小菜蛾死亡率为77.8%;除NKY -2外,非生物碱对斜纹夜蛾没有杀虫活性;以NKY -9、NKY - 11、NKY- 13、NKY -14和NKY - 15为主要成分的2%雷公藤生物碱乳油2 000倍稀释液对小菜蛾的7d防效为84.39%.  相似文献   
45.
施氮对白背飞虱在水稻上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稻组合汕优63、常规粳稻品种秀水63和常规籼稻品种浙733为材料,采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上施用氮肥对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繁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白背飞虱种群生态适应性。同一水稻品种,在施用氮肥的植株上白背飞虱若虫历期缩短,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在不施氮稻株上的若虫历期明显延长,而在施氮稻株上的若虫历期则明显缩短。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随着施氮而显著提高,品种和饲养代数对其存活率也均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在施氮水稻植株上的白背飞虱雌成虫体质量和产卵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上的。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同一品种的施氮稻株上雌成虫体质量、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增加,而在不施氮稻株上则相反。水稻品种、饲养代数和氮肥水平对白背飞虱雌成虫体质量和产卵量均有着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香根草挥发物在对水稻螟虫雌蛾的引诱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明确不同生育期和氮肥水平对香根草挥发物的影响,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分析了香根草3个不同生育期和3个不同施氮水平对其挥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离鉴定出的23种化合物中,主要为烷烃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其中,十四烷在香根草第Ⅲ生育期茎叶中的相对含量为31.62%,比第Ⅰ和第Ⅱ生育期时显著提高,而其他检出化合物在香根草不同生育期间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α-蒎烯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在施用氮肥后显著降低,柏木脑的相对含量则在施用氮肥后显著提高,而不同的施氮水平,即10与20 g/丛对这3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施氮水平对香根草挥发物有一定影响,香根草种植施用氮肥可以降低α-蒎烯和壬醛相对含量,提高柏木脑相对含量,为更科学地利用诱集植物香根草挥发物防治水稻螟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为明确性比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成虫交配和繁殖的影响,为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特设置雌雄性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7个处理,通过解剖雌蛾卵巢的方法调查不同性比对成虫交配能力的影响,并采用生物学方法调查性比对成虫寿命,以及雌蛾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与孵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雄蛾比例可以显著(P<0.05)降低雌蛾的交配率,单头雌蛾的平均交配次数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从4∶1时的0.39次增加到1∶4时的2.31次。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平均单头雄蛾的交配次数从4∶1时的1.56次下降到1∶4时的0.50次。当雌雄性比为1∶1时,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最长。当雌雄性比>1时,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较低,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二者显著增加,当雌雄性比降至1∶1时,二者分别为949.48粒和73.68%,但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雄蛾比例,这两个参数不再显著增加。不同性比下,雌蛾的产卵量和幼虫孵化量均集中在羽化后7 d以内。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产卵历期相对延...  相似文献   
48.
为明确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生态适应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生境,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并观察了稻虱缨小蜂对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IR36水稻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幼虫的发育历期随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延长;成虫寿命则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缩短,经20%PEG6000处理7 d后雌蜂寿命最短,在TN1和IR36水稻上分别为25.1 h和25.4 h;经20%PEG6000胁迫处理7 d后,在TN1、IR36水稻上稻虱缨小蜂的平均卵寄生量最低,分别为10.9粒和8.1粒。与20%PEG6000处理相比,稻虱缨小蜂对未经干旱胁迫处理水稻上的褐飞虱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研究表明,模拟干旱胁迫能降低稻虱缨小蜂生态适应性,且降低对褐飞虱卵的寄生力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49.
随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生态工程控制害虫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对实施生态工程控害技术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及时空动态进行了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分别于2009、2011和2013年用扫网法进行系统采样调查分析,以探明生态工程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年份之间以及不同水稻生育期的天敌功能团数量有差异,但实施生态工程防控技术稻田中的蜻蜓目天敌功能团、肖蛸科天敌功能团和幼虫寄生蜂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均显著高于农民自防田,分别提高了1.63~8.94、0~3.69和1.20~2.47倍,且数量逐年递增或维持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说明通过实施水稻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这对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和提高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天敌控害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中华淡翅盲蝽Tytthus chinensis (Stål) 是稻飞虱最重要的捕食天敌之一,因此实现中华淡翅盲蝽人工饲养是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关键。采用四季豆、湿棉球、水稻茎作为生存基质人工饲养中华淡翅盲蝽,研究其对中华淡翅盲蝽若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淡翅盲蝽若虫在水稻茎上的存活率最高,其次是四季豆,最低的是湿棉球,在水稻上的若虫历期显著短于在其他2个基质上。虽然在四季豆上的产卵量要显著低于水稻上的产卵量,但雌虫寿命、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与在水稻上的差异不显著,且显著高于湿棉球上的;在湿棉球上的卵孵化时间显著长于在四季豆和水稻茎上的时间。中华淡翅盲蝽在水稻和四季豆上种群趋势为22.9和11.2,能建立持续的种群,说明四季豆可以作为中华淡翅盲蝽室内饲养的生存基质,进行中华淡翅盲蝽的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