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2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了浙江田间转cry1C基因水稻T1c\|19和转cry2A基因水稻T2A\|1对靶标害虫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及对主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明恢63相比,这两种转Bt基因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都具有极强的抗性,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减少98%以上,二化螟枯心/白穗率减少87%以上;而对非靶标害虫稻飞虱以及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2.
利用PEG6000模拟研究干旱胁迫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感虫品种TN1、抗虫品种IR36和抗旱品种旱优3号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水稻植株,研究干旱胁迫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水稻品种上,褐飞虱雌成虫在稻株上数量随着PEG6000浓度的上升而显著减少(P<0.001),而褐飞虱若虫在不同PEG6000浓度处理的水稻植株上数量无显著差异(P=0.093)。褐飞虱雌成虫在48 h内的蜜露分泌量和在稻株上72 h内的产卵量均与PEG600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在感虫品种TN1上,褐飞虱若虫在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稻株上的分布无显著差异;而在抗旱品种旱优3号和抗虫品种IR36上,随着PEG6000浓度的上升,水稻基部的褐飞虱若虫数量明显增多。在TN1和旱优3号上,褐飞虱雌成虫蜜露分泌量随PEG6000浓度上升而显著减少;而在IR36上,褐飞虱雌成虫在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水稻植株上的蜜露分泌量均很少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3.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田重要害虫褐飞虱的主要天敌,人工饲养和大田释放黑肩绿盲蝽,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在实验室研究了不同温度(19,23,27和31℃)对黑肩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连续3个世代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19℃条件下随着世代发展,雌若虫历期缩短,子代数量降低;31℃条件下随着世代发展,雌成虫寿命缩短,子代数量降低;其他温度对若虫存活率、雄若虫历期、雌虫体重、成虫寿命和子代数量持续影响不显著。试验结果说明在相对低温19℃和相对高温31℃下,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4.
为明确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水稻对非介体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在人工气候室通过刺探电位监测技术对褐飞虱在感染SRBSDV水稻植株和健康水稻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感染SRBSDV水稻植株上取食的褐飞虱其取食路径波Nc(N2+N3)(口针在维管束组织移动)的总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了116.69%,Nc(N2+N3)波形持续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数也显著提高了100.42%;而口针刺探次数和刺探时间、在韧皮部及木质部取食次数和持续时间等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水稻感染SRBSDV后对褐飞虱的取食行为影响不大,仅显著延长了其到达取食位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85.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稻田中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卵期寄生型天敌,为了规范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农药的安全使用,利用卵卡浸渍法处理蛹期稻螟赤眼蜂,通过稻螟赤眼蜂室内飞行装置和单雌寄生法评估了蛹期5种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井冈霉素、三唑酮、吡蚜酮、印楝素、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成蜂搜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搜寻能力结果显示,在毒死蜱处理后稻螟赤眼蜂失去搜寻能力,三唑酮、吡蚜酮和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行为无影响,但井冈霉素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飞行蜂比例为48.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74.7%。寄生能力结果显示,毒死蜱处理对稻螟赤眼蜂高毒,能使稻螟赤眼蜂失去寄生能力;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和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分别为22.2、25.3和24.7,显著低于对照的27.4、31.1和29.6,但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作用。表明印楝素对稻螟赤眼蜂安全,可以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能力(仅井冈霉素)和寄生能力有显著的削弱作用,应谨慎使用;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高毒,在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应该禁用。  相似文献   
86.
在余杭灌溉水稻生产区内,大小麦、油菜、蚕豆为主要的冬季作物,水稻、棉花、大豆为要的夏季作物。稻田系统内杂草的种类繁多,有25科74种,并且在季节间具有较明显的动态变化。3月份杂草的种类数最多,达32种,之后随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逐渐减少,至10月底达最低。就发生的数量看,禾本科、莎草科和菊科等9科杂草最为常见。由于季节变化和作物轮作等原因,5-6月、12月至翌年1月具有较低的植被覆盖率,而4-5月、8-9月的植被覆盖度最高。植被覆盖度与多样性无明显的相关性,而受到作物的生育期和农事操作的影响。水稻、大小麦和油菜等作物生境中的植被多样性和优势种数均低于附近的田埂和抛荒地。  相似文献   
87.
性信息素诱捕器用作田间棉红铃虫种群抗药性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供一种用性信息素粘胶诱捕器收集田间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种群的取样技术,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就能快速、简便、正确地监测田间红铃虫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经浙江省4个棉区的监测,证明此方法能明显地反映出各地棉红铃虫种群的抗性程度。在用药水平较高的慈溪,红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已高达26—28倍;在同一棉区,红铃虫越冬代和第二代雄蛾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相似,而第一代较敏感。此方法可用于红铃虫抗性的普查,为红铃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
亚洲玉米螟幼虫在无毒棉和有毒棉上的取食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试验表明,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嗜食无毒棉品种。在12小时内5龄幼虫在无毒棉上的取食次数和总取食时间均显著比有毒棉上多,而首次取食与再次取食时间间隔却显著缩短。幼虫孵化后第1天基本不取食棉色素腺体,而只取食腺体间的叶肉部分,第2天开始少量取食,到第3天后有50%以上的棉色素腺体被食。在无毒棉上取食的幼虫,体重、生长速率及食物消耗和消耗食物转化率均显著地比取食有毒棉者高,有毒棉对低龄幼虫的生长影响比高龄幼虫更大,尤其对3日龄以前的幼虫最为敏感,其生长抑制率和取食抑制指数分别为75.22%和0.32。试验证明,在扩大无毒棉种植面积以后,亚洲玉米螟可能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89.
就"生物防治"、"标准防治"、"农民自防"和"不用农药"4种防治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效和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水稻害虫的发生为害严重,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低."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稻谷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接近,但"农民自防"模式中4代二化螟虫伤株率高,表明这种模式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可能是某些年份害虫暴发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民自防"模式用药量大、频次高,对生态环境和农药残留产生不利影响.以稻鸭共作和使用生物农药为基础的"生物防治"模式对水稻害虫有较好的防效,但显著低于"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产量仅为"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的55.15和59.60,在防治效果和产量方面仍有提高的潜力,但其经济效益比"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高出80~120元/667m2.研究表明,引导农民从"农民自防"模式转向"标准防治"是非常必要的,"生物防治"模式在有机稻生产中有推广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0.
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比较研究了褐飞虱3个生物型对高温、饥饿、浸水和杀虫剂等逆境条件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35℃高温条件下生物型1若虫的抗性显著低于生物型2,而在常温和37.5℃以上高温下3个生物型的抗性无差异。22℃和26℃时生物型1雌成虫的耐饥力最强,生物型2最弱。在常温下3个生物型卵浸水1至3d后的孵化率无明显差异,但在35℃高温下浸水5d后,生物型1的卵孵化率明显降低。生物型1对甲胺磷的敏感性最高,而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