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2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持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持抗性是根据鉴定圃内水稻品种在褐飞虱为害压下,感虫对照品种受害9级时1~5级的抗性品种的抗级保持期进行评定的。1997~1998年通过对449外水稻新品种(系)苗期抗褐飞虱鉴定,筛选出34个抗性品种和2个有望推广的感虫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持性鉴定,结果显示,苗期持长(LD)、持中(MD)、持短(SD)和无持抗期级的分别有15,3,14,2个,其中成株期各持抗期级与苗期一致的分别有  相似文献   
92.
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甲胺磷和氧化乐果2种杀虫剂对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这2种杀虫剂处理,共生菌数量均低于对照。低龄若虫经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处理后,其羽化后的短翅雌成虫共生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一般比对照减少50%以上,最低的仅为对照的19.42%,并且其共生菌数量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短翅雌成虫处理后,其共生菌的数量也比对照减少11.51%~33.36%,但不同的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用氧化乐里处理褐  相似文献   
93.
在高温下干旱胁迫对褐飞虱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高温条件下干旱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以感虫水稻品种TN1、抗虫品种IR36和耐旱品种沪旱3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水稻植株,在31℃温度下研究干旱胁迫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随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在TN1和IR36上,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在20% PEG 6000处理7d时最低,为58.25%和28.25%,而在沪旱3号上则以PEG6000处理3d时最低,为48.75%,但各处理中IR36上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均低于在TN1和沪旱3号上的存活率.在10% PEG 6000胁迫7d时褐飞虱在3个品种上初羽雌成虫体重均最轻,分别为1.86、1.26和1.93 mg;20%PEG 6000胁迫7d时产卵量最低,分别为215.9、85.9和227.9粒/雌.褐飞虱卵孵化率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同一品种上相同浓度PEG 6000处理3、5和7d,均无显著差异.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94.
为有效防控有翅型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以浙江省小麦主要害虫禾谷缢管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有翅型和无翅型转录组之间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PCR,RT-qPCR)技术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过StringTie软件组装,共获得39 699条unigenes。注释到NCBI-NR、GO、KEGG、Pfam、Swiss-Prot和eggNOG六个数据库中unigenes数量分别为24 120、17 351、17 137、17 532、15 494和23 128条,分别占unigenes总数量的60.76%、43.71%、43.17%、44.16%、39.03%和58.26%。有翅型和无翅型禾谷缢管蚜之间共筛选到6 747个基因差异表达显著,其中289个基因上调表达,其他6 458个基因下调表达,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糖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表明禾谷缢管蚜翅型分化可能与能量分配有关。UGT、MME、GSTABCG14四个基因的RT-qPCR测定结果与转录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95.
通过布局合适的蜜源植物,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害虫防控服务,已成为一种常用的生境管理技术。然而,如何筛选理想的蜜源植物是保护生物防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构建蜜源植物对寄生蜂寄生能力影响的数据库,分析了不同蜜源植物的效应值与寄生蜂和蜜源植物关键生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序类型是筛选蜜源植物的最重要特征,其中复伞形花序植物的花对寄生蜂寄生能力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而花单生、头状花序和穗状花序植物的对寄生蜂寄生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赤眼蜂等微小型寄生蜂的生殖潜力的高低对其取食蜜源植物后的寄生能力影响不显著。寄生蜂的寄主类型、种群类型等不会影响蜜源植物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96.
【目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产稳产、节本增收、 安全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近 10 多年来在南方稻区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分析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效果和 推广方法,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汇总 2008 年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 福建等省区公开发表的 47 篇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论文数据,综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与农 民习惯栽培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用量平均减少 29.5 kg/hm2 、减幅为 16.0%,氮磷钾总施肥量平均 减少 11.6%;水稻产量平均提高 626.3 kg/hm2 、增幅为 8.8%;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 27.3%;无效分蘖数平均减 少 89.0 万 hm2 、减幅为 37.7%,成穗率提高 9.7 个百分点;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分别减少 50.7%、 28.6% 和 46.6%,倒伏大幅减轻;平均增收 1 902.0 元 /hm2 。从建立全国性技术推广协作网、整合资源发挥政策 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技术推广等方面, 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经验和启示。【结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能稳定实现水稻减肥增产增收, 其推广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
稻秆潜蝇为中国南方山区和半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通过2000—2005年的调查试验研究,初步探明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规律、影响因子与为害损失,研究提出了以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秧田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危害率1%以上,大田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危害率3%~5%的防治指标;明确稻秆潜蝇卵为均匀分布,幼虫为聚集型分布,建立了序贯抽样、简易“查定”和GIS监测预警技术,组建了包括数据库管理、逐步回归预测、种群动态模拟的计算机系统;改进稻秆潜蝇测报办法,提出“狠治一代压基数,巧治二代保丰收”的防治新策略及其适用的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技术,初步形成适于中国南方特点的水稻稻秆潜蝇综合防治与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生产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8.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幼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和毒杀作用。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条件下,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三龄幼虫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是217.2和46.1mg/L;对初孵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是188.3和22.5mg/L。浓度为25mg/L时,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抑制率为26.72%;100mg/L时为88.79%。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幼虫的毒杀作用也比较明显,但作用缓慢,处理24h和48h后的LC50分别为676.4和326.5mg/L。  相似文献   
99.
银杏叶粗提物对桃蚜种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银杏粗提物对桃蚜的生物活性及其乳油制剂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银杏粗提物对桃蚜有较强的拒食作用,1.0%的浓度下拒食率达90.71%,拒食中浓度(AFC50)为0.4440%。对桃蚜有一定的毒杀作用,1.0%的浓度处理5d后成蚜的存活率为56.67%,若蚜更为敏感,处理1d后其存活率仅为16.67%。桃蚜在银杏叶提取物处理过的叶片上取食,其寿命显著缩短,生殖力显著下降,桃蚜种群数量受到明显的抑制,1.0%的浓度下,桃蚜的种群数量约为对照的30%。提取物的乳油制剂对桃蚜有较好的田间防效,药后7d,0.10%药液的防效达89.86%,其持效期约为7d。  相似文献   
100.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和治理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综述了近年来稻田福寿螺在中国及亚洲其他水稻国家的发生和为害现状,提出了中国与日本对付和控制稻田福寿螺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同时,简要介绍了福寿螺研究及其治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