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5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种衣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种衣剂的组成进行介绍和地国内外种衣剂研究,利用概况综述的基础上,作者经过分析,认为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但其发展与推广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并根据国内当前在种衣剂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规范检测标准、改进剂型1、生物种衣剂研究、农药合理混配及配套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种衣剂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2.
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甘肃省嘉峪关市洋葱鳞茎软腐病病原种类进行了鉴定,在KB培养基上对两株典型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GenBank数据库已知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和格氏沙雷氏菌的序列同源性均达99%,其片段大小分别为1 386 bp和1 379 bp。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种菌均能引起洋葱鳞茎软腐病,且洋葱基部的发病程度高于顶部,其中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的致病力强于格氏沙雷氏菌。按柯赫氏法则初步确定甘肃省嘉峪关市洋葱鳞茎软腐病病原种类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和格氏沙雷氏菌2种,由格氏沙雷氏菌引起的洋葱鳞茎软腐病属首次报道。本研究将为洋葱软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中国马铃薯不同产区氮肥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和文献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6 个马铃薯主产区氮肥施用量、基肥量、追肥次数、马铃薯产量等因素,对马铃薯氮肥利用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提高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不同产区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差异较大,东北区为184 kg · kg-1、西南区110 kg · kg-1、中原区104 kg · kg-1、华南区99 kg · kg-1、西北区95 kg ·kg-1、华北区84 kg · kg-1;氮肥施用过量是氮肥偏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土壤测试与植株营养诊断相结合的氮肥推荐方案、新型肥料和有机肥配施的施肥方式进行马铃薯产量潜力的充分挖掘是实现减氮增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4.
不同来源葡萄霜霉菌致病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来源的20株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测定结果表明,其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采自宁夏与甘肃武威的菌株孢子囊大小更接近,与其他各地菌株间差异明显,孢子囊大小与地域及原始寄主未表现明显相关,可能与菌源采集地的气候条件有关。通过离体叶盘法对来自宁夏、四川及甘肃武威、天水、兰州的不同品种上的5株葡萄霜霉菌的致病力迚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葡萄霜霉菌在同一葡萄品种上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及品种抗感反应均存在明显差异,即不同菌株对相同寄主的致病力不同,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菌株致病力与其孢子囊大小及地域未见明显相关,而与原始寄主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5.
为探讨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适宜的肥料运筹模式,以常规早稻品种‘浙辐203’为材料,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3种肥料运筹模式(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高产推荐施肥和控释复合肥施肥)对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和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模式的平均实际产量达8201.7 kg/hm~2,且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和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在每穴有效穗数、公顷有效穗数、理论产量上均显著大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在千粒重上均显著小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改善双季早稻机插的群体结构,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并减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率,促进生育中、后期主要器官内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提高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增加群体生物学总量而达到增产。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作为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获得高产的适宜施肥技术模式,对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进行工艺改进,也可有望成为该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高产的一种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06.
以网室基质盆栽抗草胺膦马铃薯脱毒苗为试验材料,控制MS营养液中ABA浓度分别为 0、2.5、5.0、7.5、10.0、12.5、15.0 mg/L,研究不同ABA水平对马铃薯微型薯单株结薯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BA浓度为0~10.0 mg/L时,单株结薯数随AB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ABA浓度为10.0 mg/L时结薯数最多,比对照增加了25%。继续增加ABA浓度,单株结薯数减少,ABA浓度为15.0 mg/L时结薯数最少,比对照减少了23.57%。适宜浓度的ABA可以增加马铃薯微型薯的单株结薯数,ABA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结薯,抗草胺膦马铃薯微型薯MS营养液适宜的ABA浓度为10.0 mg/L。  相似文献   
107.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的方法,本研究以PLRV CP(coat protein,CP)基因ORF3保守序列为靶标,建立了PLRV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体系,并对建立的RT-LAMP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建立的PLRV RT-LAMP检测方法,在62℃恒温下扩增50 min,扩增产物中加入双链嵌合荧光染色(SYBR Green Ⅰ),阳性样品颜色变为绿色,阴性样品颜色仍为褐色,可直接目测判断待检测样品是否感染PLRV。该方法只特异性检测PLRV,不与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A病毒(PVA)和马铃薯M病毒(PVM)等其他5种马铃薯主要病毒发生交叉反应。此外,建立的PLRV RT-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较反转录PCR(RT-PCR)方法高100倍。田间样品检测验证,该方法与标准RT-PCR方法符合率达100%。本研究建立的以SYBR Green Ι为颜色指示的PLRV可视化检测RT-LAMP方法,特异、灵敏、便捷,成本低,可满足科研、基层单位对该病毒快速诊断和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8.
HPLC检测分析噻虫嗪种衣剂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马铃薯种薯包衣播种后活性成分噻虫嗪在植株和薯块上的残留动态,评价噻虫嗪种衣剂的使用安全性,建立其在马铃薯植株和薯块上的残留检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浓缩净化后,通过HPLC-UVD检测,外标法定量。添加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马铃薯植株及薯块上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6.73%~92.58%、86.03%~93.3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46%~8.19%、3.65%~6.22%,最低检出量为1.0×10-9 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 mg/kg,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残留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噻虫嗪种衣剂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包衣播种后60天,噻虫嗪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残留量高,为33.975 mg/kg,以此为原始沉积量得到半衰期为12.4天。在马铃薯块茎中未检测到噻虫嗪。  相似文献   
109.
河西玉米瘤黑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种子包衣和药剂喷雾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果表明,唑类药物(烯唑醇、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玉米瘤黑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含三唑类药物成分的种子包衣剂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效在66.45%~77.98%,防效优于含硫代氨基甲酸酯药物成分的种子包衣剂;含三唑类药物成分的杀菌剂叶面喷雾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效在49.59%~66.11%,防效优于有机氯类杀菌剂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30%爱苗乳油喷雾防治的适宜时期在抽雄前,以玉米抽雄前喷雾2次的防效最明显,效达71.71%,显优于其他施药时期.  相似文献   
110.
种植诱集植物对土壤中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种植油麦菜、大白菜、普通白菜、叶用莴苣及菠菜5种诱集植物前、后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诱集植物明显减少了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其中油麦菜对10~30 cm土层中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达60%以上。对5种诱集植物的根结线虫病情调查表明,5种诱集植物的发病率均达到100%,油麦菜、叶用莴苣、普通白菜、大白菜及菠菜病情指数分别为50.0、29.6、28.4、33.3及2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