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广粉1号和巴西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对东莞大蕉的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生产成本等与作为加工原料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大蕉高矮适度、假茎粗壮、叶片短而宽、果穗短而宽、果指少而重,抗寒、抗风、抗病能力较强,产量较高,具备作为农产品或食品加工原料所需要的生产区域广、生产技术难度小、生产成本低、产量高、市价格低等特点,可见东莞大蕉具有作为香蕉加工业原料的优秀潜质。  相似文献   
52.
以托鲁巴姆、赤茄、刚果茄等作砧木进行石碣紫红茄嫁接试验,结果表明:在砧木苗龄7~10片真叶时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成活率高;其中以赤茄、刚果茄作为砧木与石碣紫红茄嫁接的亲和力强,嫁接栽培防治青枯病效果好、产量高,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3.
香牙蕉与枯萎病4号小种抗性相关的SCAR分子标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采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的有效途径。目前香蕉抗病或耐病品种选育效率低,需要长期的田间观察和表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大大的提高传统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香牙蕉是香蕉贸易中的主要类型,也是中国主栽的香蕉类型。本研究从100对SRAP分子标记中筛选出一对引物me9-em5,其在感病香牙蕉扩增出一条约400 bp的特异条带,抗病香牙蕉没有该条带的扩增。通过回收测序,设计并获得引物SC11-SC12,将SRAP分子标记成功转化为可以鉴定香牙蕉对枯萎病的抗感病性的SCAR标记。该标记可以鉴定本研究中涉及的香牙蕉的枯萎病抗感病性,且准确率达到96.875%。在香蕉抗枯萎病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粮食的生产条件和地理位置各不相同,粮食的生产量非常大,然而对于小型农户的粮食收集问题,受场地和产量的限制,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粮食的晾晒和收集是粮食储藏的重要环节,也是在农村最繁重的环节,在粮食的收集过程中利用太阳进行晾晒是进行粮食储藏过程中的普遍方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小型的,能够满足个体农户工作需求的聚粮机,这个针对小型农户的机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珠三角部分蕉农采用香蕉和甘蔗轮作防控香蕉枯萎病,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古籍《广东新语》也有香蕉-甘蔗轮作的记载,但是关于该轮作模式的作用、效果及控病机理尚不明确。本文研究了连作香蕉地轮作不同年限甘蔗对香蕉枯萎病的控制作用,并从土壤微生态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试验设置4个处理:连作香蕉11年(CK)、香蕉连作地-甘蔗1年-香蕉1年(GZ1)、香蕉连作地-甘蔗2年-香蕉1年(GZ2)和香蕉连作地-甘蔗3年-香蕉1年(GZ3)。研究轮作甘蔗不同年限对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结构,揭示轮作甘蔗影响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土壤微生态机制。结果表明,连作蕉地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为49.15%,而轮作甘蔗1年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至17.86%,轮作2年和3年甘蔗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仅为1.79%。土壤可培养细菌总数随着轮作甘蔗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可培养放线菌总数和尖孢镰刀菌则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真菌总数无显著变化。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随轮作甘蔗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浮霉菌目(Planctomycetales)、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和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的细菌丰度呈随甘蔗种植年限增加而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和军团菌目(Legionellales)的细菌丰度则呈随甘蔗种植年限逐年降低趋势,并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连作香蕉地轮作甘蔗,能够显著降低后茬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并且随着甘蔗轮作时间年限的增加,发病率逐年降低。轮作甘蔗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而间接影响尖孢镰刀菌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轮作2年甘蔗,即可达到显著控病效果。此结果与《广东新语》中关于香蕉-甘蔗轮作年限的记载一致。  相似文献   
56.
[目的]筛选可有效控制荷花腐败病的化学药剂,为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用34种化学药剂,以荷花腐败病菌株Hhgw-2-3为供试接种体,进行室内平板抑菌试验和土壤抑菌试验,并从中选取4种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硫磺·多菌灵、丙环唑、福美双、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恶霉灵、乙蒜素和氟硅唑等对荷花腐败病菌抑菌效果明显,抑菌率达80.00%~100.00%.土壤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氟硅唑、莲藕腐败灵、丙环唑、恶霉灵、咪鲜胺、福美双、生石灰+硫磺(60+3)、菌毒清、硫磺·多菌灵、百菌清和生石灰+碳酸氢铵(2+1)对荷花腐败病菌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在80.00%以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4种药剂恶霉灵、硫磺·多菌灵、咪鲜胺和菌毒清对荷花腐败病均有一定的防效,相对防效为11.15‰39.38%,其中以硫磺·多菌灵的效果最好,对荷花腐败病的相对防效为39.38%.[结论]硫磺·多菌灵对荷花腐败病的田间防效较好,且用药成本低,可在荷花病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28个香蕉品种果实性状评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评估我国香蕉品种的农艺学表现,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下,在3年2茬种植期内,对28个香蕉(Mumspp.,AAA Group,‘Cavendish’)品种的果穗形状、果穗质量、果梳数、果指数、果指长度、粗度、弯曲度等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脚遁地蕾’、‘威廉斯’、‘巴西蕉’等的果穗较匀称,矮把蕉的果穗尖削度较大;第一茬株产20~30kg,第二茬株产约提高5kg,‘矮脚遁地蕾’2茬蕉的总株产(73.8kg)比‘巴西蕉’和‘威廉斯’高21%.各品种果梳数7~9梳,总果指数140~170条,头梳的蕉指数25~30条,质量4~7kg,均是尾梳的2~3倍;果指长度20~22cm,粗度偏大(约40咖).综合来看,一些地方品种如‘矮脚遁地蕾’等的株产、穗形、果指长度和果指形状等比引进品种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明不同覆盖方式防雨棚对空气温、湿度及周年蔬菜生长的影响,分别在"防雨棚(四周空)"、"防雨棚+网(四周覆盖防虫网)"和"露地"轮作"菜心-菜心-番茄/辣椒",并利用温湿度记录仪监测全年的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全年白天"防雨棚"和"防雨棚+网"的气温稍高于"露地",但平均最高气温的差异不超过3℃。全年白天"防雨棚"的空气相对湿度最高、"防雨棚+网"与"露地"接近或更低。全年保持40%~80%空气相对湿度的时长比例,"防雨棚"、"防雨棚+网"和"露地"依次为50.4%、38.6%和43.3%。在蔬菜生产中,"防雨棚"显著增加菜心产量,增产33.0%~57.5%,减少虫害发生;"防雨棚+网"菜心产量介于"防雨棚"和"露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防虫效果突出且稳定,虫叶率在7%以下,虫情指数在2以下。"防雨棚"、"防雨棚+网"减少番茄死苗率64%以上,增加番茄产量近3倍,提高辣椒产量近1倍。因此,"防雨棚"和"防雨棚+网"周年空气温、湿度环境适宜华南地区蔬菜生长,"菜心-菜心-番茄/辣椒"的周年轮作模式适宜在"防雨棚"和"防雨棚+网"推广。  相似文献   
59.
荷花腐败病发生普遍,对荷花生产危害巨大,已成为制约中国荷花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明确中国荷花腐败病菌(Fusarium commune)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分化情况,本文采用藕块接种法对采自广东、湖南、湖北3个不同地区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研究了不同温度、pH、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利用rDNA IGS基因序列对采自不同地区的荷花腐败病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荷花腐败病菌对温度、pH等适应范围广,温度在15~35℃,pH4~9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佳pH值为7,且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不同的碳源中,蔗糖和葡萄糖较适合该菌的生长;在供试氮源中,菌丝在蛋白胨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尿素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慢;当温度为15、20、30或35℃时,湖北的菌株平均菌落直径最大;当pH值为4.0~5.0时,广东菌株的平均菌落直径较大,当pH值为7.0~9.0时,来自湖北的菌株菌落直径最大。不同地区的病原菌间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基于rDNA IGS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株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其中广东菌株与湖南菌株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高达99.7%),遗传距离为0.003;而广东菌株与湖北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同源性为97.3%),遗传距离为0.027。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估离体叶片接种法对冬瓜疫病抗性鉴定的可行性,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冬瓜疫病抗性鉴定方法,并筛选抗疫病的冬瓜和节瓜品种,为培育及利用抗病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注射灌根接种法为对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9份冬瓜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比较,评估离体叶片接种法的可行性;并采用所建立的离体叶片接种法对23份冬瓜品种和18份节瓜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从中筛选抗、耐疫病的冬瓜和节瓜品种.[结果]离体叶片接种后,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呈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期变成黑色病斑,有的会长出白色霉层.9份供试冬瓜品种中,铁柱168、B184和P33等7份冬瓜品种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抗感性评价,反应类型结果完全一致.两种鉴定方法对冬瓜疫病的抗性鉴定结果一致性高达77.78%:注射灌根接种法发病率的平均值是54.6%,病情指数的平均值是29.6;离体叶片接种法发病率的平均值是60.2%,病情指数的平均值是31.5.对两种接种法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注射灌根接种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两种接种方法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993.节瓜普遍比冬瓜更抗疫病,初步筛选出3份高抗冬瓜品种,分别是连环杂交大冬瓜、铁心999黑皮冬瓜和黑娃四号小冬瓜,病情指数分别为5.9、9.2和1.7;5份高抗节瓜品种,分别是佳庆338节瓜、玲珑节瓜、翠秀节瓜、新粤农8号和5号黑毛节瓜,病情指数分别为4.2、5.0、5.8、6.7和7.5.[结论]与注射灌根法相比,离体叶片接种法具有发病症状明显、操作方便、速度快、不伤害植物等优点,离体叶片接种法可作为冬瓜品种疫病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用离体叶片接种法筛选出3份高抗冬瓜品种和5份高抗节瓜品种可作为培育及利用抗病品种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