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9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通用、快速的农作物基因组总DNA提取方法,为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提供方便.[方法]分别从甘蔗、水稻、玉米、花生和大豆5种作物中提取基因组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DNA质量进行检测,然后每种作物分别选取两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结果]采用该提取方法,不同作物产生的纯DNA在100.0~160.0 g/g,提取DNA的A260/A280比率在1.80~1.95.此外,电泳凝胶未出现可见的RNA污染,每个作物基因组DNA单一条带非常清晰,DNA结构完整,质量较高,适用于分子标记的研究.应用SSR分子标记进行PCR扩增,重复性、稳定性好,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条带清晰且分辨率较高.[结论]建立的DNA提取方法为直接将叶片剪碎后装入EP管中,加入提取缓冲液进行DNA提取,省去了用液氮研磨的过程.与传统的DNA分离方法相比,新建立的DNA提取方法具有高通量、简单、快速、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多效唑浸种处理对甘蔗幼苗分蘖发生及生理特性变化的影响,以甘蔗品种ROC22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浸种处理,在甘蔗6叶期调查甘蔗幼苗的分蘖数和生长情况,在甘蔗2、4、6叶期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多效唑浸种处理可有效提高并提早甘蔗幼苗分蘖的发生,适宜甘蔗分蘖发生及生长发育的浓度为50 mg/L;多效唑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蔗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等指标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90mg/L多效唑浸种处理甘蔗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以50 mg/L多效唑浸种处理甘蔗的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桂辐98-296(GF98-296)种茎直接补种桂糖42号(GT42)宿根蔗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GF98-296解决甘蔗宿根缺株断垄问题,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计GF98-296种茎直接补种GT42宿根(A)、GT42种茎直接补种于GT42宿根(B)和自然状态GT42宿根(CK)3个处理,在GT42宿根苗期1-4张叶片时期实施补种,并调查各个处理的农艺性状及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A处理产量达到77.93t/hm2,分别比B处理和CK增产14.15t/hm2、19.79 t/ hm2, 增幅分别达22.18%和34.03%,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B处理的产量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直接补种处理均不影响GT42宿根的发株、成茎、产量和蔗糖分;A处理的GF98-296蔗茎蔗糖分略高于GT42宿根;通过GF98-296种茎直接补种GT42宿根,蔗农增收5506.6元/hm2,制糖企业可增加工业产值14813.2元/hm2。[结论]GF98-296适宜作为GT42宿根的种茎直接补种品种,应对这项新技术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甘蔗新品种桂辐98-296种茎对新台糖22号宿根蔗直接补种对各自产量和蔗糖品质的影响,以有效地解决宿根蔗缺株断垄问题,延长宿根蔗年限,降低植蔗周期生产成本,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桂辐98-296和新台糖22号种茎直接补种新台糖22号宿根,调查补种的桂辐98-296、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22号宿根蔗的产量性状、蔗茎产量及蔗糖品质表现。【结果】桂辐98-296种茎直接补种处理产量为74.33t/hm2,分别比CK、新台糖22号种茎直接补种处理增产18.36、15.83t/hm2,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新台糖22号种茎直接补种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直接补种不影响新台糖22号宿根蔗的产量和蔗糖分;补种的桂辐98-296的蔗糖分与新台糖22号宿根蔗相当。【结论】桂辐98-296种茎直接补种新台糖22号宿根蔗,可以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茎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法简单、高效、实用,有效延长了宿根年限,提高植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喷施微肥对宿根甘蔗黄白苗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和植株叶片的营养学角度对宿根甘蔗的黄白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效硼缺乏。在连续3次喷施浓度为0.2%的硫酸锌、硫酸锰、硫酸铁、硼砂、硫酸镁、硼砂 硫酸铁 硫酸锌的营养液后,以喷施硫酸铁的植株转绿快且植株转绿率最高,喷施硼砂的植株转绿率高且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的硼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甘蔗根系响应水分变化的碳氮代谢生理应答机理,为后续研究甘蔗的抗旱性和高产栽培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在大棚中采用桶栽方式,模拟自然干旱胁迫过程,在处理开始后第0、1、3、5、7、9、11、15、19和25 d采样并测定土壤水含量及甘蔗根系的水含量、碳水化合物和氮同化产物含量及关键酶活性,分析各项指标干旱胁迫后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水含量逐渐降低,至干旱胁迫第25 d时,根系水含量降至19.42%,较第0 d(75.64%)时降低56.22%(绝对值).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氮代谢中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于干旱处理第25 d时均达最高值,分别为85.69和20.08 mg/gFW,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呈前期降低、中期升高、后期又逐渐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碳代谢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波动升高,干旱胁迫第19 d时达最高值(4.47 mg/gFW),干旱胁迫第25 d时出现回落;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干旱胁迫第25 d时淀粉含量降至最低值(0.55 mg/gFW),但淀粉酶活性逐渐升至最高值[18.15 mg/(gFW·min)].[结论]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通过调节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碳水化合物和氮同化物含量从而避免干旱对根系的伤害,保障甘蔗正常生长发育,但根系只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抵御干旱胁迫造成的伤害,因此需要在干旱初期阶段做好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该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甘蔗单作(对照)和甘蔗套种马铃薯2种栽培模式,每种种植模式分为根际区和非根际区进行土壤采集,即甘蔗单作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及甘蔗套种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利用传统测定方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甘蔗养分吸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与甘蔗单作相比,套种区甘蔗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93%、12.32%、6.40%和8.92%(P< 0.05,下同);非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0.50%、56.01%、48.31%和51.52%;套种区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套种区土壤的真菌Shannon、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单作区,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单作区;土壤细菌Shannon、Simpson、ACE和Chao1指数则与单作区无显著差异(P> 0.05,下同)。套种提高了土壤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及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其他未知真菌类群的比例,降低了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杆菌属门(Patescibacteria)及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比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细菌群落中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套种显著降低了苗期甘蔗对磷和钾的吸收量,对生长后期甘蔗的养分吸收无显著影响。【结论】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是较合理的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推广甘蔗新品种桂辐98-296,提高旱坡地单产及节本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辐98-296参加2010~2011年广西甘蔗区域品种试验,2年新植、1年宿根的平均产量109.16t/hm2,比对照种新台糖16号(CK2)87.42t/hm2、新台糖22号(CK1)92.31t/hm2分别增产24.86%和18.24%;平均蔗糖分14.33%,比(CK1)14.09%、(CK2)14.02%分别增0.24%(绝对值,下同)、0.31%.在参加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中试示范中,桂辐98-296平均产量103.29t/hm2,对照平均82.27t/hm2,增幅25.55%;平均蔗糖分15.22%,对照14.13%,比对照增1.09%.该品种丰产潜力大,参加高产示范,凭祥点:桂辐98-296产量为195.00t/hm2,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149.25t/hm2增产31.49%;百色点:新植与宿根平均产量186.77t/hm2,比新台糖22号152.09t/hm2增幅达22.94;hm2含糖量28.60t,也比新台糖22号23.19t增幅达23.54%.桂辐98-296抗黑穗病、高抗花叶病,抗旱性、耐寒性强,宿根性好;在高海拔、高纬度蔗区也能种植;种植于旱坡地有利于增产、增糖及节本增效,建议在全国旱坡地蔗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多效唑浸种,在甘蔗2、4、6叶期调查甘蔗幼苗的分蘖数和生长情况,并对各时期叶片内源激素IAA、CTK、ABA和GA_3等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多效唑浸种处理对甘蔗幼苗分蘖提早发生以及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浸种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并提早甘蔗幼苗分蘖的发生,适宜甘蔗分蘖发生及生长发育的多效唑处理浓度为50 mg/L;多效唑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蔗幼苗叶片中的CTK和ABA含量,降低了IAA和GA_3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甘蔗HAK基因家族中ScHAK10基因的功能及干旱环境下的响应机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homologous cloning)从新台糖22号中克隆得到ScHAK10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采用q-PCR技术分析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在不同干旱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cHAK10基因编码区全长为2 433bp,编码81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89.83kD,等电点(pI)为8.46,预测其为疏水碱性蛋白;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ScHAK10基因与玉米(Zea mays L.)、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等其他作物中HAK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该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域,定位在细胞质膜上。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发现其主要由α螺旋(38.15%)、扩展长链(19.26%)和无规则卷曲(37.16%)组成;蛋白功能预测显示其与阳离子运输通道相关,有较大的概率显示其介入转录、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等生物活动。qPCR表达分析显示,ScHAK10基因在不同部位都有表达,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茎,根系中的表达量最低。干旱胁迫下ScHAK10基因受到诱导表达,表达水平根据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呈现出先上调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复水后,基因表达量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甘蔗ScHAK10基因的功能及甘蔗耐旱调控相关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