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23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中国是世界红茶生产和饮用文化的起源国,中国红茶发展600多年来,经历了"始创与发展"、"鼎盛辉煌"、"走向衰落"、"振兴发展"和"转型升级"五个重要历史阶段。本文在回顾我国红茶数百年发展与兴衰史基础上,得出发展现代红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技术、体制和机制"的启示,同时结合对中国现代红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  相似文献   
22.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9个乌龙茶品种中金牡丹、紫牡丹、春兰及瑞香4个品种综合表现最好,除紫牡丹产量稍低于黄棪对照种外,其余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瑞香、黄玫瑰、玉翠达极显著水平,紫玫瑰达显著水平;绿茶品种产量均高于福鼎大白对照种,其中茗科3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早玫瑰达显著水平,绿茶品质与对照种相当。参试品种在广东区试点发芽期多数表现为早芽种,抗寒、抗旱性强,抗小绿叶蝉能力较强,适宜在广东乌龙茶及绿茶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23.
晚生茶树新品种‘乌叶单丛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叶单丛茶’是从‘凤凰水仙’中系统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晚生,丰产,质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适制红茶和单丛茶。制红茶香气高长持久,有花蜜香,滋味浓醇鲜爽。制单丛茶栀子花香高锐持久,滋味浓厚鲜爽,回甘力强。  相似文献   
24.
不同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香气形成的影响,以金萱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研究红茶可挥发性成分和香气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变萎凋方式或引入碰青工艺对金萱红茶主要挥发性成分并没有很大作用,但可引起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导致茶叶香型发生改变。日光和鼓风萎凋对金萱红茶香型差异性有积极作用。抽湿萎凋和碰青工艺则增强香气的丰富度和持久性。鉴定的48种挥发性化合物中主要为醇类,占香气总量的71.58%~74.19%。反-β-罗勒烯是区别于其他红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叶前体物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呈规律性变化,日光萎凋有利于苯丙氨酸和法呢基焦磷酸/牻牛儿基焦磷酸为前体的挥发性成分产生;鼓风和抽湿萎凋则以不饱和脂肪酸降解的挥发性成分为主。碰青工艺对来自苯丙氨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成分有积极作用,但与静置时间成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乌龙茶品种改制红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5.
高花青素特色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选育的丹凤、红叶1号、红叶2号、红叶14号等4个高花青素茶树新品种属乔木型或小乔木型,早芽种,生长势强,幼嫩芽叶呈紫红色,芽叶较粗壮,持嫩性强.产量高,品比试验2年平均每667m2年产鲜叶120.1~129.0kg,比云大淡绿对照种高10.9%~19.7%,1芽2叶生化成分含量丰富,花青素含量1.59%~2.70%,高于常规绿茶对照种云大淡绿15~26倍.适制高花青素型保健绿茶,成品茶外形乌紫润亮,汤色深紫红色,香气高长持久呈果香型,滋味醇厚鲜爽,叶底紫红明亮,具有特殊香味,品质综合评分比对照种高2.7~6.0分,新品系栽培适应性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6.
高香型红(白)茶兼用新品种丹霞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丹霞1号茶,是从广东粤北珍贵茶树资源仁化白毛茶群体中单株选育的高香型红茶和白茶兼用无性新品种。属小乔木,中叶种,具有高产、高香、优质等突出特点,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在红山、英德、梅州三点3年平均每公顷年产一芽三叶初展标准鲜叶分别为5 071.5、5 223、4 980 kg,比英红九号对照种分别增产8.2%、6.2%和6.4%,比当地当家品种——仁化白毛群体对照种增产14.8%。其芽叶内含物丰富,适制高档名优红茶和白茶,产品花香毫韵突出,品质优异,经济价值高,市场应变能力强。品质鉴定结果表明,用丹霞1号茶树的单芽试制成高档白茶,外形挺直肥壮,白毫厚披,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甜,叶底嫩匀,感官综合评分比白毛群体和福鼎大白茶分别高6.1分和3.3分;用其一芽一叶初展春季原料试制成高档红茶,外形紧结、金毫厚披,花香浓郁,滋味浓爽显玫瑰韵,汤色红亮,感官综合评分比白毛群体和英红九号分别高4.83分和3.1分。  相似文献   
27.
陈香茶品质安全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陈香茶饮用的安全性,以不同产地的陈香茶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其主要的品质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普洱散茶菌落总数最多,在本研究范围内未检测出黄曲霉素、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有1个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农药残留符合GB 2763-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重金属铅的含量在0.38~4.70 mg/kg,符合茶叶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总灰分含量范围在5.42%~7.27%,水不溶性灰分含量在2.1%~3.81%,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以上,酸不溶性灰分在0.139%~0.793%,说明茶叶品质较好。总体来看,陈香茶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8.
红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茶香气组分的分析鉴定方法、生态环境及加工操作对红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红茶香气形成机理3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红茶香气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红茶香气成分的鉴定及加工操作对香气成分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9.
随着大量基因序列的产生,植物基因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转向功能基因组研究,随之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相继建立。茶树庞大而复杂的基因组,使得茶树功能基因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就茶树在应用这些新技术研究功能基因组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0.
‘鸿雁13号’是从‘铁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分离系统选育出的茶树新品种。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适制高香乌龙茶和绿茶。制乌龙茶,茶香浓郁高长,汤色金黄明亮,滋味浓厚鲜爽;制绿茶,外形翠绿,香气高爽,滋味浓爽,汤色黄绿明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