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为明确杂交中籼水稻在江淮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提高稻米品质,选用3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系)分5个播期,利用AMMI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项指标在基因型间、播期间及基因型×播期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4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气温较高、累计日照时数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杂交中籼水稻品质的提高;3个参试品种(系)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表现为新两优6号两优1128丰两优4号,5个播期对杂交中籼水稻品质影响表现为4月20日5月10日5月20日4月30日5月30日。  相似文献   
32.
针对安徽沿淮地区气候特点,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沿淮地区旱种旱管栽培,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旱稻品种5个,节水耐旱型水稻品种7个;明确了沿淮地区以旱优73为代表的杂交旱稻的丰产节水栽培技术:播种期6月5-12日,播种量2.0 kg/667 m~2左右,氮肥用量10~14 kg/667 m~2;在施肥过程中适当降低基蘖肥用量、增施穗粒肥,基、蘖、穗肥比例以4∶4∶2较好。  相似文献   
33.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洪涝常常导致安徽水稻生产田受淹并成灾。本文研究比较了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天数对两系杂交籼稻两优240生育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深度和淹水天数的增加,两优240的生育期推迟、有效穗数减少、产量下降。该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中稻在受涝后及时补改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红头文件”的开放,弥补了开放历史档案的某些缺陷,满足了档案利用者的规实的”档案利用需求。红头文件”的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5.
粒粒饱可有效解决杂交水稻结实率低、籽粒充实度差的生理障碍。在水稻初穗期叶面喷施粒粒饱 ,结合施用穗粒肥 ,可提高结实率 6%左右 ,增加千粒重 0 .5 6~ 2 .2 1g ,主要是增加弱势粒千粒重 ,可增产 5 .3 4 %。  相似文献   
36.
超级杂交中籼水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以具代表性的5个籼型超级稻为材料, 用汕优63作对照, 比较研究了超级中籼杂交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性。 超级稻具有显著的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 产量随成熟期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 超级稻的物质生产优势集中在中期和后期, 产量与拔节前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 与拔节至抽穗期的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超级稻抽穗期营养器官贮存了较多的结构物质但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均低于对照, 平均少148.5 kg/hm2, 表观输出率也低, 平均低2.5个百分点。 超级稻的叶面积及光合势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群体生产率的提高, 大田期平均群体生产率比对照高4542 (m2·d)/hm2。  相似文献   
37.
安徽省稻鸭共生技术操作规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技术具有明显的除草、除虫、防病、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水稻植株生长、节省农药和养鸭饲料、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尤其具有突出的生态环保效益,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根据在安徽省推广稻鸭共生技术的生产实践,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从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水稻育秧、鸭苗育雏、田间设施、管理措施、后期育肥、运输等方面全面探讨和阐述了稻鸭共生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38.
[目的]为选择适应水稻机插作业的育秧方式和提高机插杂交中籼稻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徽两优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营养土软盘育秧、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淤泥软盘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机插秧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成苗率较高,漏插率较低,茎基部较粗,根系盘接力较高,根系活力较强,缓苗期较短,产量优势明显,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于其他育秧方式。[结论]在安徽省江淮地区,采取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形成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9.
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秧普遍存在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差、机械栽插植伤重、缓苗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机插水稻群体生育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杂交中籼水稻产量潜力发挥和机插技术的推广。通过对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械化育栽技术连续8年的技术攻关,总结制定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介绍了平衡栽培的定义,规定了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品种选用、育秧、整地、机插等技术指标、产量及其结构指标和不同目标产量施肥量,提出了平衡栽培的育秧技术、整地和机插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0.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漳州市香蕉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2.6万hm2。但蕉区粮经争地矛盾突出,加上多年连作,土壤肥力逐年减退,病虫害严重,香蕉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漳州市农技站提出在水田蕉园实行稻蕉套种栽培模式,即在早稻中期套种香蕉脱毒组培假植苗,当年多收一季粮食,第二年收获春蕉。三年来该模式在平和、云霄等县蕉区试验示范23.3 hm2,达到粮蕉双丰收,现把技术总结如下。 1 套作模式效益显著   稻蕉套作的第一年每666.7 m2(下同)蕉果产量达2436.4 kg,比老蕉园清明定植同期假植组培苗的增产321.5 kg,增长15.2%;比老蕉园清明定植吸芽苗的增产360.8 kg ,增长17.4%。第二年套作的宿根蕉蕉果产量为3165.8 kg,比组培苗老蕉园的增 产459.1 kg,增长17.0%;比吸芽苗老蕉园的增产492.6 kg,增长18.4%,套作模式还多 收一季稻谷527 kg。该模式产品包括稻谷、稻草、蕉果总产值4985元,纯收入达2085元,分别比上述两者老蕉园增加收入778元和849元。该模式通过水旱轮作,促进蕉田土壤营养元素 的有效化,稻草回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在种稻淹灌下,闷杀了土壤有害病菌和蛴螬、蝼蛄、线虫等地下害虫。据吐蕾期田间调查:套作的蕉树叶斑病病情指数为8.4,分别比两种老蕉园降低12.1和18.8;田间金龟子幼虫蛴螬的虫口密度为1.5头/m2,分别比老蕉园减少8.3头/m2和8.6头/m2;蝼蛄虫口密度为2.3头/m2,分别减少6.4头/m2和7.2/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