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6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为了正确评价抗病亲本和选配杂交组合,本研究选用3个感病亲本和3个抗病程度不同的抗性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9个组合,用播种沟接菌法对各组合杂种F1进行纹枯病诱发鉴定,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的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病情指数都一致倾向于病害较轻的亲本;品种之间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差异明显。一般配合力效应变幅范围在-9.59%~14.54%之间,既有正向又有负向,亲本P1中N iavt14的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最低,为-9.59%,其次是AR z,为-4.95%,在抗性育种中,这两个品种可以作为抗性亲本利用。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12.66%~19.15%,组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R z×宁麦8号、N iavt14×宁麦8号、水涝麦×徐州25、水涝麦×扬麦158,这些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低,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72.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种质资源是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江苏省种质资源工作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前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时期。经过80多年的努力,江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建成47家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圃),形成了"四位一体"、库圃结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保护体系,显著改善了种质资源保藏条件,收集并安全保存种质资源62 553份;积极开展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创新研究,筛选出"静系46""关东194""西风小麦"等一批优异特色种质资源,创制抗赤霉病小麦、优良食味、抗豆象绿豆等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新种质;构建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开放服务以来,累计向33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发放资源材料5.7万份,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省级种质资源平台,平台在经费保障、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创新机制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和条件保障。建议进一步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改善种质保藏与研究条件,建立多元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种质资源的深度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促进种质资源有效利用,为建设种业强省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3.
利用表型特征,对收集的101份扁豆资源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花序长短、荚厚、单株荚数等与产量密切相关;播种至始花天数与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的关系较为密切;播种至盛花天数、播种至采收的天数与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的关系则不显著;而花序长短则影响着荚长、荚宽、单荚质量和产量;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在欧氏距离为0.74阈值时,可将101份材料分为5类,形态与地理来源无严格的一致性关系.  相似文献   
74.
苏渝303高产的生理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渝303栽后发根还苗快,结薯早,前期茎叶生长势旺,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和净同化率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徐薯18。干物质积累在生长的前90天显著快于徐薯18,后期各有减弱。苏303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分别比对照徐薯18高19.3%和28.7%,经济系数比徐薯18高7.6%。  相似文献   
75.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病的抗性符合两对连锁主基因遗传模型(B 2 1),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 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 0 178 7。在两对主基因中,效应较大的 1对加性效应为 10 10%,效应较小的 1对加性效应为 2 32%,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中等偏高,为 72 31%。提示抗纹枯病育种应重视主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76.
小麦抗赤霉病鉴定及其抗病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了筛选适合黄淮麦区利用的抗病品种资源,于2017-2018年度利用单花滴注对107份黄淮麦区小麦资源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 Fhb1、 Fhb2、 Fhb4和 Fhb5共4个与抗赤霉病相关QTL紧密连锁的8个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了检测。经鉴定,扬富麦101表现为抗赤霉病(R),宁麦13、宁麦资119、扬麦16等12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赤霉病(MR);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这些抗赤霉病品种携带1个或多个抗赤霉病QTL位点,其中 Fhb1基因及其基因组合效应最为明显, Fhb1可以作为主要抗性基因应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77.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结果】创造出02P12、02P315等兼抗纹枯病、赤霉病或白粉病的新种质;ARz/扬麦158群体在牙签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9.8%~64.4%之间,在沟带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5%~75%之间,病情指数均呈正态分布,具数量遗传的特点;单标记分析法对97个在抗感池或亲本间呈多态性的位点进行回归分析,获得Xgdm67等11个与纹枯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的SSR标记,能解释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5.0%~13.0%,其中Xgwm247、Xgdm67、Xwmc94和Xgwm437在牙签接菌法和沟带接菌法的抗性资料中都能检测到;用MapManager QTXb17 建立了14 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2个QTL位点,其中,Xgdm67~Xbarc172之间的QTL在两种接种条件下都能检测到,LOD值分别为4.0和3.63,能够解释表型变异14.36%和12.3%;Xwmc94~Xwmc273.2之间的QTL只能在牙签法中检测到,其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2.3和14.68%。【结论】初步认为在7D上存在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相似文献   
78.
引进小麦白粉病二线抗源的鉴定与改良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小麦推广品种白粉病抗源单一的问题,从美、英等国引进Y um a/8*Chancellor、TP 114、C I12633和M aris D ove等白粉病二线抗源,经连续多年的流行菌种诱发鉴定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这些抗源抗白粉病性强而稳定,证明Pm 4a、Pm 2 Pm 6和Pm 2 M ld基因在江苏为有效抗病基因。以这些二线抗源作为抗白粉病供体,开展抗源改良和兼抗种质的创新研究,获得了宁麦资19~宁麦资32、宁麦资57~宁麦资65等一批抗性稳定、育性和农艺性状得到明显改良、育种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新种质。利用这些二线抗源或创新种质为亲本,已经选育出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扬麦13号等系列品种,并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280.4万hm2。  相似文献   
79.
酶制剂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伟  吴燕燕  李来好 《水产科学》2006,25(12):661-662
水产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特点,是人们摄取蛋白质的重要食物来源。但是由于水产品的组织柔软,蛋白质和水分含量高,非常容易腐烂变质,因此,必须加大水产品的保鲜工作。目前水产品的保鲜方法主要有低温保鲜,化学保鲜,气调保鲜,辐照保鲜,酶法保鲜等。  相似文献   
80.
选取145份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以及1份美国种质和1份意大利种质进行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析及2个主效基因等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种质间籽粒PPO活性差异明显,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运用2个PPO活性主效基因的功能标记检测上述147份种质,发现4种基因型PPO活性均值大小顺序为:Ppo-D1aPp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