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31.
以在江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5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5℃、8℃、11℃、25℃(对照)4个温度处理,对幼苗的生物量、最长根长、茎基宽、根数、苗高、叶长、根系体积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了直播早籼稻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并筛选出了耐冷性品种.结果表明;水稻苗期在遭遇低温后各项生长指标较正常温度(CK)明显下降,其中5℃处理下各指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低温处理的,因此5℃适合作为耐低温性鉴定的温度;苗高和生物量最能代表早稻幼苗对低温的响应状况,可作为苗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初步将供试早稻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五丰优623、湘早籼6号、淦鑫203等15个品种,为耐冷性品种;第Ⅱ类包括陵两优661、陵两优7717、陵两优0516等17个品种,为中等耐冷性品种;第Ⅲ类包括两优287、中嘉早17及株两优819等13个品种,为冷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32.
利用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获得的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白条纹叶突变体gws进行光合特性、显微结构和遗传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gws突变体叶绿素及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含量都降低,光合效率下降;叶片白色区域细胞无叶绿体,白绿交界处有少量前质体和叶绿体,绿色区域的叶绿体发育正常;共分离分析表明,gws突变体的突变表型不是由T-DNA插入第二染色体位点引起.  相似文献   
33.
夜温升高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促进双季晚稻的生长发育,缩短双季晚稻生育期4~6d;前期夜温升高提高了双季晚稻的分蘖能力,增加了有效穗;中后期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晚稻颖花分化和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另外,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晚稻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形成,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结论是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34.
提高水稻群体成穗率的基本途径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水稻群体高成穗率的生物学意义及提高成穗率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提高水稻群体成穗率应采取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5.
通过不同移栽密度与不同施肥方法对优质早稻———金优F6进行成穗率的研究 ,结果表明 :移栽密度( 2 3 .1cm× 13 .2cm)与施氮比例 (基肥∶促蘖肥∶促花肥∶保花肥 =4∶2 .4∶1.2∶2 .4)的组合T8(A3 B2 ) ,群体分蘖增长速率快而分蘖消亡速率慢 ,能够早生快发 ,个体健壮 ,有效分蘖数多 ,成穗率高 ,产量最高。比相同移栽密度T7(A3 B1 )、T9(A3 B3 )分别增产 6.73 %和 7.42 % ,比相同施肥方法T2 (A1 B2 )、T5(A2 B2 )增产 12 .2 2 %和 13 .90 %。  相似文献   
36.
优质早稻不同类型肥料全层施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用生物有机肥、BB肥、尿素、氯化钾、钙镁磷肥等肥源 ,对优质早稻香两优 6 8采用 3种施肥方式 (一次性全层施肥 ;全层深施基肥 ,中后期补施穗肥 ;传统的分期施肥 )进行施用效应研究 ,结果表明 :一次性全层施肥和全层深施基肥、中后期补施穗肥对早稻均能早生快发 ,干物质积累量大 ,尤其是全层深施基肥 ,中后期补施穗肥中的T5早稻 ,中后期长势稳健 ,营养水平好 ,LAI下降缓慢 ,总吸氮量大 ,肥料利用率和产量高 ,千粒重、成穗率较一次性全层施肥明显提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表明 :T5、T2 两处理与其他处理产量有显著差异 ,说明用生物有机肥配合无机化肥作基肥一次性全层施用能增产 ,但如果后期补施氮肥作穗肥 ,增产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37.
江西双季直播稻倒春寒与寒露风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且近30年全省倒春寒的平均发生频率较前2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倒春寒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1996年以来未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严重倒春寒灾害;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发生频率一般为30%~50%;各地重度寒露风的发生频率一般低于10%;寒露风的发生范围在年际间差异较大,有24%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有14%的年份在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寒露风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以后寒露风强度指数持续低于平均值.  相似文献   
38.
双季水稻叶片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水稻叶片温度与产量关系,以双季早晚稻12个品种为材料,2008-2009年应用红外测温仪记录叶片温度,并分析大气温度、气叶温差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叶片温度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幅度小于气温;在不同生育阶段品种间气叶温差存在明显差异。各生育时期14:00点的气叶温差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抽穗期的相关程度最高;抽穗期和抽穗后的剑叶日平均温度与产量呈负相关,剑叶的日平均气叶温差与产量呈正相关;超级稻的气叶温差高于非超级稻。  相似文献   
39.
【目的】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 XDH)是嘌呤代谢的关键酶。通过分析高温胁迫对OsXDH超表达转基因水稻株系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究XDH缓解水稻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方法】以OsXDH超表达转基因株系(xdh1xdh5)及受体品种日本晴(WT)为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XDH活性及嘌呤代谢产物尿囊素(allantoin)和尿囊酸(allantoate)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处理前,超表达株系的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均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5 d,超表达株系的叶绿素、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野生型,而过氧化氢(H2O2)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适温恢复生长5 d,野生型和超表达株系的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超表达株系均高于野生型,H2O2 和MDA的含量降低,超表达株系均低于野生型;受高温诱导超表达株系与野生型中XDH酶活性及尿囊素和尿囊酸的含量均提高,且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超表达转基因株系均高于野生型。【结论】XDH通过调控酰脲类物质的合成,补偿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并增强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从而有效提高水稻幼苗对高温胁迫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机械开沟穴直播对早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株两优171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MFP)、表面穴直播(SBP)与覆土穴直播(SCP)对直播早籼稻出苗率、植株抗倒性能及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与表面穴直播和覆土穴直播相比,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可提高早籼稻供试品种的出苗率,增幅为5.19%—13.89%,且与表面穴直播处理差异显著(P<0.05)。同时,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品种产量,两品种增产幅度为4.52%—11.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提高。此外,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植株抗折力,降低植株倒伏指数,尤其是第3节间;有利于增加株高、重心高度与第3节间(I3)茎壁厚度和节间粗度,提高不同节间的单位长度节间干重、单位体积节间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大部分节间的节间干重与抗折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为显著的负相关。节间干重与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是影响植株倒伏的主要因素,而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并不能同时影响植株抗倒伏能力与倒伏指数,木质素与各节间抗折力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不仅有利于提高直播早籼稻产量,还显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