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0篇
  5篇
综合类   12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是我国偏远城区的缩影,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民生。近年来,利州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以目标为导向,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稳步前进。利州区地处广元市腹心地带,全区土地面积1492.55平方千米,辖17个镇乡(街道)192个村,总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20.5万人,现有耕地29.3万亩,年农作物总播面37.5万亩,粮食产量10万吨,蔬菜产  相似文献   
2.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缩果病又称铁皮病、黑腐病。在大部分枣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世纪80 年代以来,该病在我国北方枣区发生日趋严重,一般年份病果率在 10 % ~50 %,严重年份达 90 %以上,甚至绝收。太谷县红枣已发展到1.4万hm2,枣缩果病已成为制约该县红枣产业的重要因素。我们于2004年开展了枣缩果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发病症状枣果感染该病后,在白熟期开始出现症状,初期在果实中部至肩部出现水浸状黄褐色不规则病斑,果面病斑提前出现红色,无光泽;病斑不断扩大,并向果肉深处发展,解剖观察,果肉病斑区出现由外向内的褐色斑,组织…  相似文献   
3.
自从人工养熊以来,在人工繁殖和取胆手术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发现熊偷吃异物现象。其症状较复杂,不易诊断,手术治疗也较难。笔者曾先后做胃内异物取出手术6例,其中死亡1例;成功5例,均恢复健康,效果良好。现将其手术过程报告如下。 1 病史 延边某养熊场,共有熊60只,在1993年至1994年两年间,先后有6只熊(其中公熊4只、母熊2只,体重为100kg以上的取胆熊)将胆袋和胶管吞食,而突然出现胆汁量减少,直至不排  相似文献   
4.
1概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年产出量为6.04亿t。近几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秸秆沼气、气化等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全面发展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文章介绍了智慧农业的内涵,并通过分析现阶段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旨在加强智慧农业利用大数据信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平遥县地处晋中盆地,光热资源充足,适宜营造核桃经济林。从栽植前的准备工作、科学栽植技术以及栽植后的管理工作介绍了平遥县营造核桃经济林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不同年限新垦农田(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为研究对象,以未开垦的荒漠自然土壤为对照,测定0―40cm土层有机质、养分、盐碱等土壤性状,探讨了新垦农田土壤肥力和盐碱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开垦年限延长,0―20,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均呈线性增加,但后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0―40cm土层,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随时间延长的变化均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开垦50年时分别增加88.8%,213.4%,37.5%;有效磷含量在开垦前30年呈线性增加而后又降低,开垦50年时比开垦前增加1201.2%。荒漠自然土壤(0年)是以Na+和Cl-为主的轻度盐渍化土壤,开垦为农田后总盐分含量显著下降,且不同年限间差异不明显,在0―40cm土层平均为0.8g/kg,离子累积转变为以Na+和HCO3-为主。土壤pH在开垦30年(pH为8.85)时比开垦前增加13.4%,之后又显著下降,pH变化与CO32-和K+累积呈显著正相关。新垦农田小麦产量平均为4.79 t/hm^2,与土壤有机质、养分、盐分含量和pH均不相关,但与Na+、Cl-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随开垦时间延长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和盐渍化程度已得到明显改善,但0―40cm土层Na+和Cl-含量却是影响新垦绿洲小麦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因此,培肥农田土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Na+和Cl-含量,并防止其再次升高是实现绿洲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以两个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的菠菜品种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生长时期,测定了叶柄、叶片干重、水分含量、硝态氮含量及叶片内源和外源硝酸还原酶活性,研究菠菜硝态氮累积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植株生长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生长期后移,叶柄、叶片及地上部干重和水分含量先增加而后降低,硝态氮含量则持续降低,低硝态氮累积品种S9的下降更为明显,出苗后52d和62d地上部分别降低了100%和89.7%;叶片内源和外源酶活性则随植株生长量增加而增加,高硝态氮累积品种S4增加(379%和199%)更明显,之后该品种酶活性随植株生长量降低而显著下降,品种S9却显著增加,分别为121%和288%。生长前期,品种S4硝态氮含量、干重增长速率及内源、外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品种S9,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却明显低于后者;生长后期,除外源酶活性和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外,品种间差异均不明显。因此,生长前期高累积品种硝态氮含量降低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其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70.7%)较低,生长后期该品种的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98.2%)显著增加后,硝态氮含量迅速下降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推测。综合上述结果可知,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更能揭示植株生长变化引起的品种间硝态氮含量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探索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与路径方法。以健康中国相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效果反馈改进教学内容。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提升了教学效果满意度,提高了学生的体验性、参与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当中国的学者非常关心水稻在大陆由野生种向栽培种驯化的时间、地域以及方法时,在日本,研究者们好象更加关心这一农作物由大陆传入日本的路线与时间等问题。这样两类的研究当然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样是为了科学地解释世界最大宗粮食作物的起源与早期传播的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