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8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试验选取弱春性主推小麦品种偃展4110、濮麦9号、豫麦18号为对照,对周麦23号产量构成因素、灌浆和光合规律、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麦23号产量的主要贡献来自穗粒数(40.6粒)和千粒重(46.1 g)的协同提高,以及较高的收获指数(46.6)和成穗率(54.8%),减少了无效分蘖对养分的消耗,有利于大穗的形成。较稳定的净光合速率及较低的气冠温差能有效的维持籽粒灌浆。另外,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也表明周麦23号具有较强的源叶碳氮代谢活性,灌浆中后期较强的根系活力保证了籽粒灌浆的充分进行。  相似文献   
42.
超高产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周麦27号是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以周麦16为母本、矮抗58为父本进行杂交,综合运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生理育种、就地多次加代和品质平行筛选等技术,经过6年定向选育而成的超高产、多抗、广适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08年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6416E),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1003),2013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2012-2013年成为河南省重点推广新品种。  相似文献   
43.
为创建糯小麦快速育种程序,进而培育出优质糯小麦新品种,选用4份糯性亲本材料和6份非糯性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并对分离后代进行早代籽粒碘染、乳熟期田间单株籽粒碘染选择、农艺性状选择、多重PCR分子标记检测和淀粉糊化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糯性亲本作母本或父本,F0代杂交籽粒均为非糯;大部分杂交组合F1代自交籽粒中糯性籽粒的出现频率符合1/64的分离比例;非糯性材料作父本的三交组合F1代自交分离后,糯性籽粒的出现频率符合1/512的分离比例。13个组合中,5个组合的糯粒比例达到100%,7个组合的糯粒比例超过98%,而没有经过籽粒碘染筛选的3个组合的糯粒比例仅为0.79%~6.10%,说明糯性亚基纯合速度对选择可做出快速响应,经过1代籽粒糯性筛选,糯性遗传即可稳定。中选单株均具有糯性小麦典型的RVA图谱,糯小麦面粉的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和峰值时间较非糯小麦面粉显著降低,而峰值黏度、稀懈值和糊化温度在糯小麦和非糯小麦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经过2代籽粒糯性筛选的13个杂交组合共410份单株材料进行多重PCR检测,发现全糯质小麦398株...  相似文献   
44.
小麦淀粉糊化(RVA)特性是评价小麦加工品质重要指标之一。为进一步挖掘优质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及位点间效应差异,以周麦23/郑麦366的F8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237个家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利用55K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根据2年3点5个环境下的数据对小麦淀粉RVA参数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6个QTL位点,位于21条染色体上,稳定位点共有8个,其中调控峰值黏度的Qpv. hau-4A. 1和Qpv. hau-6A. 1以及调控崩解值的Qbd. hau-4A. 1和Qbd. hau-6A. 1能够同时在2个以上的环境中检测到,分别解释了2.55%~24.23%、2.60%~6.00%、11.50%~48.30%和3.86%~8.09%的表型变异,调控峰值黏度的Qpv. hau-6A. 1可能为新的QTL位点,其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对峰值黏度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与面条的弹性和韧性有关。QTL聚合效应分析结果发现,Qpv. hau-4A. 1和Qpv. hau-6A. 1...  相似文献   
45.
【目的】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抗性且农艺性状、品质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方法】选择河南省小麦抗赤霉病组区域试验中参试的5个新品种及2个对照品种,在2019—2020、2020—2021年连续2 a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Fhb1、Fhb2、Fhb4、Fhb5、Fhb7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其冬春性、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和抗寒性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蛋白质含量、硬度、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7个参试品种平均病小穗率为42.2%,平均严重度3.0,参试品种的2 a平均产量为7 105.4 kg·hm-2,平均分蘖成穗率为42.4%;郑麦113为弱春性,其余小麦新品种均为半冬性品种;参试品种平均全生育期为217 d,抗冬寒性变幅为2~3级,抗春寒性变幅为2~4级,平均株高为76.7 cm,百农207和机麦1号落粒性为3级,属易落粒品种。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4.8%,总淀粉含量平均值为61.2%,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为19.4%,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直/支比)平均值为0.47,糊化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