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11篇
  4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5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述了稻与社稷(本文主要为我国)兴衰的关系。我国宋朝后人口大幅增长与稻的发展有着很大关系。在现代,稻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以对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Kühn)有良好抗性的水稻品种ZH5为母本,与对纹枯病抗性较差的泸恢17、多系1号和GR83个恢复系进行杂交,获得杂交F1、F2代,于2005—2006年在杭州田间对亲本和杂交后代进行了纹枯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及植株生物学性状考查。结果表明,杂交F1代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水平介于双亲之间,大多数农艺性状表现出超亲优势或介于双亲之间;同一杂交组合F2代群体内纹枯病抗性分离较大;不同杂交组合间群体内抗、感纹枯病植株分布差异较大。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与株型性状相关不显著,主要决定于品种自身的抗性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43.
糯稻品种的千粒重和比重略小于籼粳稻品种,使其产量要比近等质的籼、粳稻品种平均低5%左右。对糯玉米及其等质基因系非糯玉米成熟过程中籽粒水分含量的研究发现糯与非糯有差异。武田和义用水稻品种台中65及台中65糯  相似文献   
44.
研究水稻穿梭育种世代材料在不同生态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生育期的长短随纬度的升高而延长,植株高度随日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高,不同生态稻区表现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呈相似的趋势,上下代农艺性状有一定相关性并明确了不同生态稻区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5.
浙江早稻新品系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4年浙江省9410项目新育成的早稻新品系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考种资料,对浙江省早籼品种改良在过去30多年在产量潜力上的提升作了分析。在矮化育种之后,浙江省早稻的产量在高秆变矮秆产量增30%的基础上又提升了15%~20%。早稻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升,是围绕矮化株型,通过杂交的遗传重组以及其他技术的综合运用,使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以及茎、叶的更合理配置与协调实现的,主要表现为分蘖能力减弱和穗数的减少,增大穗形使每穗总粒数增多,部分品系还包含千粒重的增大或收获指数的略微提高。文章还对今后早籼稻育种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6.
中国水稻生产新特点与稻米品质改良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占我国粮食40%左右,其总产量与播种面积列世界第一、二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出现供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大好局面,但稻米品质改良滞后成为水稻生产制约因素。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受市场驱动,水稻生产结构性得以调整,出现了如“南方早稻减少,北方粳稻增加”的新局面。为应对加入WTO挑战,我国已开始重视品质改良。通过对目前454个主栽品种及正参加全国区试484个新品系品质调查分析,品质达国标三级仅7.1%和4.8%,且主要是北方粳稻。目前稻米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垩白米率、垩白度高、整精米率低和食味差。因此,品质育种目标需将外观、碾磨及食用品质紧密结合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7.
以超级杂交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在施氮量为0、120、165、210 kg/hm24个水平和种植密度为22.5×104穴/hm2(D1)和30×104穴/hm2(D2)2个水平下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其氮素利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积累总量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氮素积累量的增幅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施氮量由120 kg/hm2(N1)上升到165 kg/hm2(N2)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施氮量由165 kg/hm2(N2)上升到210 kg/hm2(N3)时的增加幅度.叶片氮素转运量也随施氮量和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转运率没有明显规律.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收获时氮素生理效率和施肥量间存在负相关.同时发现低密度种植时,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收获期氮素生理效率均高于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48.
水稻穿梭育种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间穿梭育种各世代材料性状的表现和相关,明确了水稻穿梭育种的有效性。穿梭育种材料在中国杭州种植时, 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有效穗数较少。杂种上下代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中国杭州和菲律宾洛斯巴尼奥斯两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对水稻性状特别是直链淀粉含量、粒重. 株高、生育期和褐稻虱抗性等的选择是可靠的,对单株产量则应通过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进行间接选择, 应注重对大穗型或穗重与穗数兼顾型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49.
 从粳稻品种Asominori组培后代中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黄绿相间叶色突变体(zebra leaf 2, zl2)。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为黄绿相间的斑马状,分蘖后期斑马叶性状逐渐减弱,到抽穗期叶片逐渐变为淡黄色。与野生型相比,zl2 在3叶期、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成熟后其结实率、千粒重、株高也显著下降。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苗期zl2叶片黄色部分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显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异常,而绿色部分与野生型基本一致。遗传分析结果表明,zl2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从zl2与籼稻品种南京11衍生的F2群体中挑选1607株表现为突变性状的分离单株,最终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体约164.3 kb的区域内。基因预测表明该区域内存在13个ORFs,其中ORF12编码一个类胡萝卜素异构酶,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中的该基因第10个内含子与第11外显子的交界处碱基A突变为T,导致cDNA发生错误剪切,缺失4个碱基,产生移码突变,并于第395个氨基酸处提前终止。RT PCR分析表明,相对野生型在突变体中ZL2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同时叶色相关基因PORA、RbcL、RbcS、 Cab1、Cab2、 psaA、psbA、OsDVR表达量也显著下降,而HEMA1、YGL1、V1、V2、SPP、OsPPR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结果表明ZL2在水稻叶绿素合成及叶绿体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稻米蛋白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质是稻米中含量仅次于淀粉的物质,同时是稻米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对稻米品质有较大影响。本文综述了稻米蛋白质的特点,以及蛋白质与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蛋白质影响蒸煮食味品质的机理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稻米蛋白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