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3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糯稻品种的千粒重和比重略小于籼粳稻品种,使其产量要比近等质的籼、粳稻品种平均低5%左右。对糯玉米及其等质基因系非糯玉米成熟过程中籽粒水分含量的研究发现糯与非糯有差异。武田和义用水稻品种台中65及台中65糯  相似文献   
32.
研究水稻穿梭育种世代材料在不同生态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生育期的长短随纬度的升高而延长,植株高度随日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高,不同生态稻区表现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呈相似的趋势,上下代农艺性状有一定相关性并明确了不同生态稻区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3.
浙江早稻新品系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4年浙江省9410项目新育成的早稻新品系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考种资料,对浙江省早籼品种改良在过去30多年在产量潜力上的提升作了分析。在矮化育种之后,浙江省早稻的产量在高秆变矮秆产量增30%的基础上又提升了15%~20%。早稻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升,是围绕矮化株型,通过杂交的遗传重组以及其他技术的综合运用,使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以及茎、叶的更合理配置与协调实现的,主要表现为分蘖能力减弱和穗数的减少,增大穗形使每穗总粒数增多,部分品系还包含千粒重的增大或收获指数的略微提高。文章还对今后早籼稻育种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水稻穿梭育种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间穿梭育种各世代材料性状的表现和相关,明确了水稻穿梭育种的有效性。穿梭育种材料在中国杭州种植时, 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有效穗数较少。杂种上下代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中国杭州和菲律宾洛斯巴尼奥斯两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对水稻性状特别是直链淀粉含量、粒重. 株高、生育期和褐稻虱抗性等的选择是可靠的,对单株产量则应通过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进行间接选择, 应注重对大穗型或穗重与穗数兼顾型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35.
 从粳稻品种Asominori组培后代中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黄绿相间叶色突变体(zebra leaf 2, zl2)。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为黄绿相间的斑马状,分蘖后期斑马叶性状逐渐减弱,到抽穗期叶片逐渐变为淡黄色。与野生型相比,zl2 在3叶期、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成熟后其结实率、千粒重、株高也显著下降。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苗期zl2叶片黄色部分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显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异常,而绿色部分与野生型基本一致。遗传分析结果表明,zl2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从zl2与籼稻品种南京11衍生的F2群体中挑选1607株表现为突变性状的分离单株,最终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体约164.3 kb的区域内。基因预测表明该区域内存在13个ORFs,其中ORF12编码一个类胡萝卜素异构酶,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中的该基因第10个内含子与第11外显子的交界处碱基A突变为T,导致cDNA发生错误剪切,缺失4个碱基,产生移码突变,并于第395个氨基酸处提前终止。RT PCR分析表明,相对野生型在突变体中ZL2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同时叶色相关基因PORA、RbcL、RbcS、 Cab1、Cab2、 psaA、psbA、OsDVR表达量也显著下降,而HEMA1、YGL1、V1、V2、SPP、OsPPR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结果表明ZL2在水稻叶绿素合成及叶绿体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强优势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介绍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研发的背景,提出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的概念和技术标准,总结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研发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7.
低毒高效的植物石蜡切片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乔木、灌木和藤本等不同类型植物叶及部分根茎为试验材料,对石蜡切片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探究和改进。用天然有机溶剂松节油(oil of turpentine)代替二甲苯(xylene)为透明与脱蜡剂,以阿拉伯树胶(gum acacia powder)为贴片剂,采用番红整体染色与固绿分片染色相结合进行双重染色。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避免二甲苯的毒性危害,减少环境污染,缩短试验所需的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和制片质量。  相似文献   
38.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是一项高效、快速检测样品中化学成分的方法,在米质组分检测、快速筛选育种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定量分析的步骤及其在稻米品质改良中的应用。近红外技术不仅能提高育种材料选择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品质遗传机理研究的深入,加速稻米品质改良进程。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多年、多环境的QTL分析,寻找能够稳定遗传的产量性状主效QTL,剖析超级早籼稻中嘉早17的高产机理,为选育高产新品种提供有用信息。【方法】以日本晴×中嘉早17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筛选亲本间多态性SSR标记,对群体各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利用Mapmarker/exp 3.0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群体于2015—2016年,两地三季种植于杭州、海南和杭州,成熟期考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单株产量、结实率、千粒重、粒长、粒宽和粒厚等产量相关性状。运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检测产量相关性状QTL,运用QTL Network 2.2检测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构建的连锁图谱共包含163对SSR标记,73%的标记父母本基因型比例符合1﹕1理论分离比,23%标记显著偏分离,主要偏向父本中嘉早17,图谱总图距约1 479.4 cM,标记间平均距离约为9.08 c M。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46个QTL,分布于除第11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幅为3.78%—25.45%。共有10个QTL在3个环境下能被重复检测到,分别是控制有效穗数的qEP1、qEP2、qEP4a,控制每穗粒数的qNGPE1、qNGPE7,控制结实率的q SRT7,控制千粒重的q TGW2,控制粒长的qGL3和qGL9,控制粒宽的q GW2b;其中qEP1、qEP2、qNGPE7、qTGW2和q GW2b的增效等位来自亲本日本晴;而qEP4a、qNGPE1、qSRT7、qGL3和qGL9的增效等位来自亲本中嘉早17;除此之外,所检测到的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长和单株产量QTL中大部分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中嘉早17。产量性状与环境互作分析显示,控制每穗粒数qNGPE1和qNGPE7、控制结实率的q SRT1a和q SRT7、控制单株产量的q YPP1和q YPP7等6个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显著或极显著。此外,在第1、2、7染色体某区段多个与产量相关的QTL成簇分布。【结论】以日本晴×中嘉早17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连锁图谱具有丰富的多态性标记,覆盖水稻基因组的93.64%,可较好地满足水稻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要求。利用该套群体检测到多个产量相关性状QTL,其中,多数控制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长和单株产量的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中嘉早17。该结果与中嘉早17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千粒重和粒长等性状显著明显优于日本晴的结果一致,这些产量增效QTL可能是中嘉早17高产、稳产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0.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简易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便于育种材料的选择利用,对农业部米质测定标准(NY147—88)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做了简化,省去了样品碱消化时沸水浴消煮过程,取而代之的是样品加入碱液后静置过夜。利用21个高中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样品对两种测定方法进行比较验证,其测定结果成高度正相关(r^2=0.9908),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小于1.2%。简易法具有简单、易操作、无需沸水浴消煮、节约试剂蒸馏水的特点,特别适合大批量材料的测定,便于普通育种工作者操作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