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44篇
  19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棉花γ射线诱变后代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39个多态性SSR标记分析了三个棉花品种辐射诱变后代M5材料(共74份)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各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占总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数分别为51.3%、48.7%和66.7%;且其基因型多样性(H'')的平均值分别为0.997、0.648、1.187。三个品种诱变后代材料与其未辐射处理对照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分别为0.6515~0.9697、0.6970~1.0000、0.5524~0.8095,其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637、0.9206、0.6818。Arcot-1和Su9108两个品种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大于或等于8.000的比例达到60.0%以上,J11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主要集中在低相似性区域,其对成相似系数小于7.000的比例达62.5%。该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出辐射可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了原品种的遗传基础。同时还明确了辐射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诱变效果的差异,为辐射诱变创新种质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方法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2.
用实验数据分析了遗传力、配合力、亲子相关等几个遗传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狭义遗传力与一般配合力方差百分数(Vgca,%),亲子相关、亲本表现与一般配合力效应的相关等参数存在显著相关,强调了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对狭义遗传力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F1性状值及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5 2 ,普通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 .4 0 4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单株产量平均优势为 111.39%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产量优势平均为 11.14 %。研究发现 ,在所采用的两组亲本内 ,遗传距离与所考察的各性状杂种优势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当遗传差异从品种间扩大到种间时 ,遗传距离与各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种间杂交既可以明显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相似文献   
44.
为分析小麦杂种优势群,采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中国北方冬麦区普通小麦(20份)、穗分枝小麦(4份)、轮回选择后代(14份)、西藏半野生小麦(3份)和斯卑尔脱小麦Hubel早熟诱变系(4份)共45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用23个SSR引物在45个材料间共检测出226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检测出5~16个等位变异,平均为9.82个。普通小麦群体与轮回选择后代、穗分枝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Hubel诱变系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715、0.8145、0.9087和0.9217,均明显高于普通小麦群体内的0.6622;在聚类结果上,普通小麦、穗分枝小麦、轮回选择后代、西藏半野生小麦和Hubel诱变系也被明显地划分为五大不同类群,说明普通小麦群体与穗分枝小麦、轮回选择后代、西藏半野生小麦和Hubel诱变系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其中。轮回选择后代、穗分枝小麦和Hubel诱变系与普通小麦杂交F1代育性正常,且为普通小麦表型,可用作杂交小麦的亲本。西藏半野生小麦成熟时期穗轴自然断落,不利于收获,在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时须先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45.
为了明确美国红粒硬质春小麦品种Grandin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价值,对其进行了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了定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randin携带1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该白粉病抗性基因与小麦SSR标记位点Xcfd81和Xcfd78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3.3 cM.根据小麦微卫星标记遗传连锁图以及利用中国春第5同源群双端体系对这两个SSR标记位点的定位结果,该抗白粉病基因被定位于小麦染色体5D短臂,与小麦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2的定位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通过标记多态性比较和小麦白粉菌分小种鉴定证实Grandin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就是Pm2.同时还对Pm2基因的STS标记在不同群体中的实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6.
WRKY是植物中特有的锌指型转录因子,其广泛参与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分离出一个新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TaWRKY51,其全长cDNA序列长度为129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942 bp,编码一个由31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用半定量RT-PCR进行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TaWRKY51基因在分蘖节、叶和根系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并且受干旱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过量表达TaWRKY51基因导致转基因株系侧根数目明显增多,并且对ABA、干旱和盐等胁迫处理的敏感性增加,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植物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信号传导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TaWRKY51基因调控植物侧根发育及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7.
小麦条锈病抗源S2199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及其与Yr5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含有小麦条锈病抗源S2199的杂交组合(3338/14119//S2199)F4/2^*陕354F2代519个单株和其F3家系对S2199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来自条锈病抗源S2199的条锈病抗性为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该基因为YrS2199。采用BSA法和SSR分子标记分析,筛选到与抗条锈病基因YrS2199连锁的SSR分子标记Xdp269和Xgwm120,连锁距离分别为0.7cM和11.0cM,并将其定位在2BL染色体末端上。这两个分子标记为S2199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基因聚合提供了便利。通过等位性检测和14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小种鉴定,初步明确了S2199含有的抗条锈病基因可能是Yr5或其等位基因。抗源S2199是一个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材料,为小麦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Yr5或其等位基因供体。  相似文献   
48.
普通小麦光合碳同化与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按照NCII遗传交配设计配制的20个普通小麦杂交种及其亲本为材料,系统测定灌浆初期、中期和后期旗叶的6个光合碳同化相关性状,包括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并与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杂种优势值因组合、性状和发育时期不同而差异很大。偏相关分析表明,光合碳同化性状与穗长和有效穗数杂种优势之间没有相关性,但与其他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在作物籽粒产量形成最为关键的灌浆中期,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与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主茎穗产量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可能是小麦产量杂种优势形成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9.
T型杂交小麦粒重优势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14个T型杂交小麦及相应亲本对籽粒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了研究,测定并计算了平均灌浆速度(V1),最大灌浆速度(V2),灌浆持续期(S),有效灌浆期(Se)(指干物质积累线性增长的持续天数),有效灌浆期平均灌浆……  相似文献   
50.
为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选用普通小麦品种系3338、6554和2410TD及其强优势杂种1(3338*6554)和弱优势杂种Ⅱ(2410TD*6554),利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分析了杂种和亲本幼苗叶片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杂种与双亲间基因表达存在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的差异,但以量的差异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