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13篇
  27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茎秆理化性质、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降低,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差异较大.当播种量小于22.5 kg/hm2时,穗肥比例的增加会加大植株倒伏的风险,而当播种量增加到30.0 kg/hm2时,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可能与其基部节间变短、扁平率及空腔面积变小、折断弯矩变大、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有关.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总之,在播种量为22.5 kg/hm2,底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2∶3时直播稻的产量相对较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好,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52.
盐胁迫能导致植物生长减弱、失绿、萎蔫甚至死亡,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导致植物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盐胁迫导致的离子毒害和渗透胁迫。这两方面的胁迫会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活性氧清除,膜脂过氧化和光合机构的损伤。因此探索提高植物盐胁迫下的产量及适应性的方法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多胺类物质参与众多的植物生理过程,对于植物生物与非生物逆境也有重要作用。盐胁迫下多胺能调节多种酶的活性并且能够与光合机构结合,缓解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多胺能够调节多胺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关于多胺缓解盐胁迫下植物受损害的研究已取得许多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该综述主要介绍多胺在植物抗盐胁迫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开展特定区域适宜优质稻区域化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我国不同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改良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多地不同生态区田间试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以四川省稻作区为分析样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差值等方法,对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稻作区优质稻生产均存在显著的区域特色,通过对影响不同生态区优质稻生产诸环境及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了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并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筛选了对优质稻生长发育及米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分布差异显著的气象因子:齐穗后灌浆结实期间30 d范围内的日均气温、日照百分率、天文辐射、水汽压等作为优质稻气候生态区划的评价指标,并构建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水稻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分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稻作区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西部及北部、川西南山地稻区除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南部、东北部也有零星分布;较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北部、西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东部、南部,盆中浅丘稻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川西南山地稻区的西部;除上述区域外皆不适宜种植优质稻。本研究可为科学规划四川省优化优质稻生产布局和结构,促进四川省优质稻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基于GIS土壤酸碱度的Kriging和Cokriging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永健  周蓉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723-724,727
应用地统计学的半方差函数和克立格法,在仪征地区利用高程这一辅助变量把土壤pH和成土母质联系起来,分析了土壤pH的半方差和不同高程土壤pH的交互半方差特征,比较了土壤pH的Kriging和Cokriging估值.研究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协同克立格法比普通克立格法提高了39.00%,使估值的结果进一步精确.  相似文献   
55.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株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一些主要株型因子的影响,以四川主推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为材料,采用2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 d 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占总施氮量0%、20%、40%和60%的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不断降低,且65 d秧龄的平均LAI显著低于35 d和50 d秧龄,但由于65 d秧龄上3叶的叶片长而宽,其高效叶面积率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随穗肥比例的加大,50 d和65 d秧龄齐穗期水稻LAI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穗肥比例40%时叶面积最大;随着秧龄的延长,上3叶的长、宽和夹角整体表现为变大趋势,比叶质量则是65 d35 d50 d秧龄,且65 d秧龄的剑叶、倒2叶长及上3叶夹角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倒3叶长和上3叶宽也显著高于35 d秧龄;在65 d秧龄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加大,剑叶夹角明显增大,倒2叶和倒3叶夹角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40%最大).上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夹角均与总粒数、实粒数和单穗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延长秧龄,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株高显著降低.秧龄对水稻株型的影响与穗肥运筹密切相关,延长秧龄和加大穗肥施用比例可以提高F优498的耐肥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在长秧龄下重施穗肥还可使其具有较优群体质量和较强光合生产能力,但是上部叶片过大且披散,势必对下层叶片造成遮光,降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使长秧龄水稻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6.
为探究育秧方式、播种量配合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移栽质量、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2种育秧方式:营养土育秧和稀泥育秧,3个播种量:65、85和105 g/盘,2种插秧机具:4行手扶式插秧机和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研究育种环节与插身机具融合对机插稻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育秧方式、播种量和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稻谷产量的影响极显著,且互作效应显著。营养土育秧秧苗整齐度、机插均匀度、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较稀泥育秧平均提高了2.9%、0.7%、6.4%,稻谷产量、经济效益较稀泥育秧平均提高了1.4%、0.8%。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整齐度逐渐降低,机插均匀度、抽穗整齐度、群体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LAI)、稻谷产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较4行手扶式插秧机,机插均匀度更高,且抽穗整齐度、群体干物质重、群体生长率、齐穗期高效LAI均提高,实现平均增产5.6%,经济收益平均提高7.5%。综上,营养土育秧基础上,播种量85 g/盘,配套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机插能提高机插群体均匀度、优化群体质量,同步实现丰产与增效。本研究结果为机插稻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7.
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可为多元化轮作模式下水稻提质丰产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材,通过大叶芥菜-水稻、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大叶芥菜、油菜、小麦3种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与不同氮肥运筹(常规施纯氮量为150 kg·hm~(-2), 4︰4︰2和3︰3︰4两种基肥︰蘖肥︰穗肥比例运筹,及根据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地力水平和斯坦福方程计算施氮量和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处理,研究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与氮肥优化配施对杂交籼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并探讨多元化轮作模式下杂交籼稻提质丰产的调控途径。结果表明,3种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产量和米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且两因素对产量、垩白粒率、籽粒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大叶芥菜秸秆(G)分别较油菜秸秆(R)和小麦秸秆(W)还田处理增产1.1%~7.8%、10.5%~19.8%,且大叶芥菜-水稻模式相对其他轮作模式能进一步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改善食味品质。3种轮作模式下水稻季施氮处理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且均以N2处理(施氮量150 kg·hm~(-2),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为3︰3︰4)产量最高,在此基础上3种轮作模式相对于N2处理分别减少氮肥用量16.7%(N-G处理)、30.0%(N-R处理)和16.7%(N-W处理),产量分别减少2.6%、1.7%和5.8%,其中大叶芥菜-水稻、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下水稻减产不显著,且可以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食味品质,达到提质稳产节氮的效果。综合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大叶芥菜-水稻轮作模式下,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至125kg·hm~(-2),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为3︰3︰4,为本试验最优组合;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氮肥施用量分别为105 kg·hm~(-2)和150 kg·hm~(-2),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为3︰3︰4为宜。  相似文献   
58.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设"淹水灌溉"(W1)、"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施氮量处理,研究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分配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互作作用,水氮互作下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其与产量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且抽穗前期氮、磷的累积以及分蘖盛期对钾的吸收状况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产量与稻株氮、磷、钾吸收及转运关系间的表现,W2灌溉方式与施氮量为180kghm-2组合是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方式,淹灌条件下,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旱种条件下,施氮量可适当降至90~180kghm-2。  相似文献   
59.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SRI下,栽培密度的补偿效应可以改善不同移栽秧龄处理下杂交稻Ⅱ优498结实期的一些形态及生理特性,进而获得高产。当移栽秧龄为2叶1心、栽植密度为40 cm × 40 cm时,在一定数量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数量,能够使结实期水稻群体获得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高效LAI,延缓了结实期水稻叶面积的下降,而且生育后期根系不早衰,有利于促进茎鞘物质输出,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化率,其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存在优势,产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此试验TSRI下最佳的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组合。移栽秧龄为8叶1心和栽插密度为50 cm × 50 cm的处理均会造成有效穗数显著降低,影响水稻结实期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产量显著下降。结合产量表现,5叶1心移栽,栽插密度以30 cm × 30 cm ~ 40 cm × 40 cm为宜,可供缓解作物间茬口矛盾的情况下参考;大苗移栽容易加快结实期水稻衰老进程,产量显著降低,大苗移栽应加大移栽密度,本研究条件下栽植密度以30 cm × 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60.
以非洲紫罗兰同一植株的叶片和茎段为试材,采用新鲜组织提取、烘干组织提取、冷冻干燥组织提取的3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并采用DNAKit、CTAB-Ⅰ、CTAB-Ⅱ3种提取方法,比较分析了DNA片断大小及不同方法提取DNA的纯度与得率,以期确定适用于多酚、多糖、水分含量高的非洲紫罗兰的D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冷冻干燥组织提取法,经改良的CTABN法,即在2次抽提步骤中,加入一步利用CTAB沉淀液沉淀DNA的方法最适合非洲紫罗兰DNA提取.这样得到的基因组DNA可作为后续分子水平研究的优良PCR模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