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1.
【目的】耐荫性是影响间套作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影响大豆间套作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建立高效、通用、稳定的耐荫性鉴定体系,以利于发掘耐荫种质,开展耐荫性育种。【方法】以60份不同耐荫性类型的大豆品种为材料,首先对15%、30%和60%3个遮光度下倒伏品种比例等进行比较,确定遮光处理条件;其次对遮光后的株高、平均节间长、叶柄长和茎叶鲜重等17个性状进行筛选,选定耐荫鉴定指标;再比较播种后第40、50和60天3个时期耐荫指标的误差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数等,明确鉴定时期,最后建立由遮光度、耐荫鉴定指标和鉴定时期构成的耐荫性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对中国南方十二省区453份材料进行耐荫性鉴定和资源筛选。【结果】30%遮光度相对其他遮光梯度较优,表现为倒伏品种有而不太多(22%)、表型变异系数较高(25%)、品种间区分度较好。株高和平均节间长构成的耐荫指标相对其他指标具有以下优点:(1)较准确,误差变异系数低(9.36%),遗传率高(95.43%);(2)较稳定,环境间相关系数高(0.92);(3)品种间区分度较好,表型变异系数(31.25%)和遗传变异系数(30.52%)较大;(4)与田间目测耐荫级别相关性较高(0.73),较能反映田间实际情况。播种后50 d时相对其他时期耐荫指标各参数均最优,如环境间相关系数最大(0.87),误差变异系数最小(7.75%)。据此将30%遮光度条件下,播种后50 d株高和平均节间长相对值的平均数定为耐荫指数,指数越小则越耐荫。中国南方453份大豆耐荫指数的变幅为1.11—2.61,平均1.55,材料个体间差异极显著,且遗传率较高(91.13%),说明表型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Ⅲ、Ⅳ、Ⅴ和Ⅵ生态区内耐荫指数变幅分别为1.19—2.08、1.17—2.61、1.27—2.37和1.11—2.54,均存在大量的耐荫性变异,各生态区均有耐荫性材料。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耐荫指数变幅分别为1.11—2.61和1.17—2.54,都存在较丰富的耐荫性变异,在筛选出的11份耐荫资源中,有8份是育成品种,说明大豆育种过程中耐荫性已得到改良。【结论】由30%遮光度、播种后50 d的株高和平均节间长构成的耐荫指数是相对准确、稳定、灵敏、实用的耐荫性评价体系。中国南方大豆耐荫性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从453份南方材料中筛选到11份耐荫性强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2.
大豆耐低磷鉴定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磷营养利用效率有差异的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设计0,0.5,1.0,1.5,2.0 mmol·L-15种磷元素浓度进行全生育期水培试验,研究了磷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营养水平对大豆株高、底荚高、分枝数和主茎节数的影响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及盛花期叶面积的影响极显著,对百粒重的影响显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盛花期叶面积、百粒重与磷水平显著相关,初步认为,这些受磷影响显著且与磷显著相关的性状可作为耐低磷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43.
广西大豆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广西是我国南方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省区之一,年种植面积20万-26.6万公顷,以柳州,南宁,百色,河池地区为主产区,80年代以来,科研和生产都有较了大的发展。本文根据文献资料,从栽培区域的划分,种质资源的研究,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基因工程,抗病虫性的研究等方面概述了广西大豆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44.
间套种是我国南方大豆种植的重要模式,而高秆作物的遮荫胁迫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难以提升,是制约大豆间套种发挥潜力的限制因素,因此对大豆耐荫性的解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强耐荫材料矮脚早和极不耐荫材料齐佩华为亲本构建RILs群体,根据耐荫指数表型鉴定RIL群体的耐荫性,从RIL群体中挑选出强耐荫和极不耐荫家系各30个,分别构建成两个极端性状DNA子代混合池,对子代混合池和亲本池分别开展平均60×和30×覆盖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计算两个子代池的SNP-index,比较SNP-index在耐荫池与不耐荫池染色体各区段的差异,定位耐荫性状的关联区域;根据基因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明4个样本共得到11 963 07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标记,发现控制耐荫相关性状的基因主要集中在1号染色体51 942~505 708 bp区段、4号染色体50 972 768~51 854 631 bp区段、9号染色体48 778 767 ~50 178 743 bp区段和18号染色体40 858 027~43 909 456 bp区段内,共包含408个基因,通过基因注释和功能分析发现ACC氧化酶5、生长素诱导蛋白5NG4、光敏色素相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转录因子MYBJ6和MYB128等5个基因可能在大豆耐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确定为大豆耐荫性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将为解析大豆耐荫的分子机理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为大豆耐荫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5.
46.
从广西区外引进35个毛豆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种植鉴定.从中选择19个品种于2000年秋季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取5~6个品种于2003年春夏两季进行进一步的田间种植鉴定.结果表明:引进的毛豆品种在广西适于春、秋两季种植.秋季种植表现优良的有90℃-19、90—69和香水豆等3个品种.可供生产及杂交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选育抗逆性好、适应性广、高产、优质、适合广西间套种种植的春大豆新品种,为广西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选用桂春1号为母本、桂早一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逐年参加品比、区试及生产试验,并进行性状观察、品质鉴定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育成的大豆新品种桂春豆104,表现早熟、高产、优质、适合间套种栽培,区试平均产量为2685.0kg/h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878.8kg/ha,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3.3%和5.7%;粗蛋白平均含量39.25%,粗脂肪平均含量21.23%;抗病性和耐旱性强,适应性广。2012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春豆104可在广西作春大豆种植,适合间套种。  相似文献   
48.
菜用大豆种质资源遮光胁迫下的耐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2个菜用大豆品种(系)种质资源设置遮双层网、单层网、对照3种处理比较试验,调查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产量等12个指标,研究不同遮光胁迫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胁迫后,除株高增加外,小区产量、茎粗、单株荚重、单株多粒荚、单株总荚数等11个指标均有所下降或减少。遮双层网处理的小区产量只与单株荚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单层网处理的小区产量与株高、标准荚长和单株单粒荚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对照中小区产量与株高等5个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综合耐阴系数排在前6名的分别是:日本菜用大豆、浙4603、08YC-1、辽00139-1、86C-41、H0346。  相似文献   
49.
桂春豆1号是以桂春1号(靖西早黄豆×吉三选三)为母本,桂199(拉城黄豆系选)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春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631.60kg/hm2,较对照品种柳豆1号增产15.1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607.00kg/hm2,较对照品种柳豆1号增产14.64%,蛋白质含量39.91%,油分含量19.46%,抗SC11和SC13,耐酸铝能力较强,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笔者报导了桂春豆1号的选育与试验结果,并对关键育种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0.
南宁大豆食叶性害虫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2000年调查,在南宁,大豆受到20多种食叶性害虫的为害,其中斜纹夜蛾、豆卷叶螟、稻绿蝽、大豆蚜是重要虫种,不同年龄,害虫发生的种类和程度有所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受不同食叶性害虫的为害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