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江淮分水岭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技术引进为手段 ,对长丰县陶湖乡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进一步优化农业资源。通过 2a的实践探索 ,不断完善其种植业结构 ,使农业生产更贴近市场需求 ,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对策 ,为引导江淮分水岭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为改良大麦籽粒性状,依据棱型、皮裸及选育水平对125份大麦材料按3种不同分类方式进行分组,比较了组别间的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的差异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粒重与棱型相关,与皮、裸无相关性,二棱大麦粒重(46.89mg)显著高于六棱大麦(35.71mg)。就籽粒长而言,皮大麦长于裸大麦,二棱大麦长于六棱大麦,以野生大麦最长,为13.19mm;人工驯化和品种选育使大麦粒长有所变短。二棱大麦的粒宽(3.55mm)显著大于六棱大麦(3.26mm);粒宽在皮、裸大麦间无显著差异。粒厚变异与粒宽类似,野生大麦的粒厚最小(1.69mm)。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粒重主要由粒宽、粒厚决定,且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刈割茬次与刈割时期对大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大麦(Hordeum valgue L.)是一优质能量饲料作物,刈割是牧草管理的一种常规方式。为了研究刈割对大麦作为青(贮)饲的影响,以4份不同生态区具代表性的大麦新品种(系)为对象,分析了不同刈割茬次与刈割时期对大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第1茬饲草产量与品质均高于第2茬,重复刈割导致产草量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盐丰1号’降幅最小(13.0%),表现出较强的耐刈性。再次刈割,所有品种干鲜比、粗灰分含量增加,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下降,粗纤维、钙、磷含量变化因品种而异。分蘖期刈割大麦,营养物质含量高于灌浆期刈割,适口性好,可直接用作青饲料,且有利于植株再生。因此,2次刈割可于分蘖期开始,选用耐刈性好的大麦品种,分蘖期刈割大麦可直接用作青饲,灌浆期刈割可作为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4和1995年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组小麦区试资料,分析了皖麦29等小麦品种(系)的丰产性稳产性,并对参试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皖麦292a区试和1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741.4kg/hm2,3a平均较时照博爱7422增产7.81%,是2a区试中唯一较对照增产的品种。皖麦292ab值分别为0.9786和1.0543,均接近于1;2aS2di分别为0.1694和0.0035,表现出了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2a综合评估的ri值分别为0.7203和0.7432,在所有参试品种(系)中,排序均为第1位。结合近年生产实际,对皖麦29丰产稳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合肥地区多棱饲料大麦品种产量结构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2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系)在合肥地区两年的品比资料,对产量结构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认为品种间产量的高低,取决于穗数的多少,分蘖成穗率高是增加穗数的主要因素。在株高,穗长和生育期3个性状中,穗长是影响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文中还就合肥地区多棱大麦育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DTOPSIS法在小麦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 D T O P S I S法,以1995 年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组小麦区试资料为例,探讨了 D T O P S I S法在小麦新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法比单用产量进行分析更为合理,并就此法在小麦品种综合评估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小麦新品种皖麦29皖麦29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亲本组合为(一粒小麦×阿夫乐尔)F033伦琴射线处理/NPFP-5442/3/ALONDRA“S”/4/2411/矮丰3号//7679-29-2-2。采用辐射诱变与复合杂...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大麦种植历史悠久,本文针对1988-2010年安徽省大麦生产状况及演变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大麦种植面积最大值在1988年达到156 666.67 hm2,22年间累计减至现今50 000 hm2左右;单产最高为302.84 kg/667 m2,最低为87.81 kg/667 m2;品种分布上,淮河以北、沿淮及江淮之间为安徽大麦的主产区;大麦生产演变与主粮作物冲击、种植结构调整、种性退化、农民种植积极性密切相关。根据以上结果,进一步阐述了大麦栽培技术,指出当前安徽省大麦生产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皖麦29号(皖8550)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皖麦29号(皖8550)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半冬偏冬,单产6750~7500kg/hm2,适于皖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早、中茬麦田种值,在相似生态区可以试种。株高85cm左右,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千粒重41~46克;高抗白粉病,中抗叶锈,纹枯病轻;抗寒性好,较抗干热风。适宜播期为9月底至10月中旬,播种量可根据播期早晚控制在90~150kg/hm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