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37篇
园艺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朱军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采用亲本、F1、F2 3个世代,分析大豆异黄酮含量的胚效应、细胞质效应和 母体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同时受到胚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母体效应的作用 要高于胚遗传效应。胚显性方差、母体加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胚和母体两套遗传体系中, 加性效应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18. 8% ,胚显性方差与母体显性方差之和占总遗传方差的81. 2%。胚广义遗传率为 17. 3% ,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为33. 6%。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的正向基因型协方差、异黄酮含量与单 株节数的负向基因型协方差达到显著水平。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间主要以母体显性协方差为主,异黄酮 含量与单株节数间主要以胚加性协方差为主。  相似文献   
42.
将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的由西至东的五个不同地点种植后。蛋白质含量西低东高,脂肪含量西高东低,呈现规律性变化。蛋白质,脂肪含量主要受品种自身的遗传性决定。蛋白质,脂肪含量的数值在各点不同,但排列顺序不变。各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遗传力都较高,在不同地点的波动幅度不大。这种东西变化趋势明显所表现的品质生态效应主要是东西降水差异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在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形势下,我国多数农业高等院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已经明显滞后于农业发展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其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作物栽培学"课程的特点,分析"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与创新需要把握的三个"统一",提出了当前"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4.
高油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东农53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农53号是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选育的高油高异黄酮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cm左右,有分枝,紫花,长叶,灰白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0g左右;中抗灰斑病、病毒病;蛋白质含量39.30%(干基),脂肪含量21.60%(干基),异黄酮含量4.28‰.东农53号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吉林省东部山区和半山区等地种植.适应性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5.
摘要:对选育的12个菜用大豆品系的7个鲜粒荚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株荚重、分枝数、株高、百粒鲜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在相关性上,株高与主茎节数间的相关系数和分枝数与单株荚数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90.00%。在12个育成品系中,4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有3个,3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有2个。  相似文献   
46.
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海龙  李文霞  李文滨 《作物学报》2006,32(12):1873-1877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20个杂交组合,采用广义种子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3套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效应。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是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亚麻酸和油酸的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相近。在脂肪酸组分的遗传主效应中,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是以胚主效应为主。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主效应为主。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中,脂肪酸组分以极显著的胚互作方差为主。亚麻酸含量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以基因的显性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棕榈酸含量和油酸含量是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硬脂酸、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在普通狭义遗传率中,棕榈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普通遗传率和母体普通遗传率为主。在互作狭义遗传率中,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胚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亚油酸含量以母体植株互作遗传率为主。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以细胞质及母体选择响应和互作选择响应为主,亚麻酸含量的胚普通选择响应和互作选择响应为主。  相似文献   
47.
为探明大豆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定位控制这些性状的QTL进而提高大豆产量,以4个产量相关性状差异较大的大豆亲本配制双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包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W-RIL)为材料,在哈尔滨(2013-2015年)和克山(2013,2015年)种植,获得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的表型数据,结合已经构建的包含275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图谱对产量相关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多个环境下重复稳定检测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28个,其中10个株高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3.20%~11.72%,3个主茎节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6.55%,5.70%,3.77%,9个单株荚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2.60%~11.25%,4个百粒质量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3.83%~9.35%,2个单株粒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8.58%,7.52%;28个多环境重复检测到的产量性状QTL,其中16个QTL是本研究新检测到的,12个与国内外报道过的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一致,说明QTL检测准确率较高。利用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定位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为利用分子标记改良大豆产量潜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8.
大豆是食用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主要来源,提高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与传统育种相比,利用分子标记定位QTL辅助育种,在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上都对大豆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利用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差异较大的大豆亲本东农L13和合农60、黑河36,分别构建了以东农L13为共同亲本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3613(东农L13×黑河36)和RIL6013(东农L13×合农60),分别包含134,156个株系;利用3个生态环境下数据对大豆蛋白含量和油分含量进行了表型数据分析,分别利用150,137个SSR标记构建遗传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3个环境下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QTL定位。通过对表型数据的分析,2个RIL群体的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在基因型间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基因型与环境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个蛋白质含量QTL,分布于7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出5个控制油分含量的QTL,分布于5个连锁群上,有1个油分含量的QTL在2个种植环境下重复检测到。在定位的QTL中,7个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和3个油分含量相关的QTL与前人研究一致,另外3个QTL(qPro-G-1、qOil-C1-1、qOil-H-1)是本研究新发现的,是本研究遗传背景特有的QTL。研究结果对大豆品质性状的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栽培密度对高油大豆籽粒产量及品质影响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栽培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重和籽粒重在不同密度间均存在在显著差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的栽培密度下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籽粒重随密度(在供试的密度范围内)的增加而提高。在14.5万株/hm^2栽培时,生物重达最高,籽粒重和脂肪含量在15.75万株/hm^2时达最高,蛋白质含量在12.25万株/hm^2栽培时达最高。  相似文献   
50.
为推动哈尔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哈尔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农业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资源耗用量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玉米、水稻、大豆和马铃薯4种主要农作物为例从品种培育推广、种植栽培技术的更新、产业链的深化和其它途径等方面提出破解制约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难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