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9篇
  33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1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因型与播期对长春冬小麦穗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在长春分期播种期穗分化的观察结果表明,冬小麦越冬前穗经时期与越冬存活率间 不同而有别,耐寒性较弱的品种以生长锥未伸长期越冬较安全;耐寒性强的品种越冬前处于生长锥伸长期可安全越冬,适播期较宽。穗分化结束日期因品种而不同,但同一品种不同播期间无差异。穗分化总日数与小区产量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22.
限根条件下供氮对玉米光合作用有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在遮雨棚内进行了微区田间试验,在不同水分与供氮条件下,分期测定了玉米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和细胞汁液浓度、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2浓度、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的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研究供氮对玉米光合作用有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对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受水分供应状况的制约:水分供应较好时,供氮提高了叶片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降低了叶肉细胞汁液和细胞间隙CO2浓度;增加了气孔导度,提高了RuBPCase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既有利于改善气孔因素,也有利于改善非气孔因素,显著提高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水分胁迫较轻时,供氮降低了气孔导度,增加了CO2进入气孔的阻力,不利于光合作用,但却提高了叶片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降低了叶肉细胞汁液和细胞间隙CO2浓度,增加了RuBPCase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在这种情况下,光合作用的气孔因素受到影响,非气孔因素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因而光合速率和产量都有所提高。水分胁迫严重时,供氮不但抑制了光合作用的气孔因素,还更严重地抑制了非气孔因素,导致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严重下降。供氮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水分依赖性为调控氮素营养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3.
喷施氯化钾对油菜体内氮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叶茎喷施1%的氯化钾溶液对油菜开花期氮素分配及其体内硝酸盐累积再利用的影响.以喷施1.17%的硫酸钾溶液(要求氯化钾和硫酸钾溶液中的钾离子的浓度相同)和清水相比较,在开花后期开始喷施,每2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15 d,喷洒部位主要在叶和茎,重点喷洒叶的背面,尽量不喷洒至叶柄,于角果初期采样.结果表明,喷施氯化钾溶液能有效降低油菜茎叶硝酸盐含量,与喷施硫酸钾溶液和清水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有效促进了氮素向角果分配;喷施氯化钾还可以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但不影响喷洒后采样时油菜总的鲜质量;而且品种之间处理后的差异比较明显,同一品种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4.
养分管理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混施有机、无机肥能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同时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25.
我国磷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但中低品位磷矿占其储量85%以上,合理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对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介绍我国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储量和筛选方法的基础上,从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矿粉和微量元素肥的工艺概况及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和宏观调控提出以中低品位磷矿生产钙镁磷基和过磷酸钙基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中低品位磷矿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等建议,以期为中低品位磷矿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不同CO2浓度对油菜根系特性和叶片硝酸还原酶的影响,为确定环境CO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理及形态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不同CO2浓度温棚环境下,采用Hoagland完全营养液砂培法,设CO2浓度、油菜品种两个因子,探讨不同CO2浓度对油菜根系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相对于正常CO2浓度(CK),高CO2浓度处理的油菜品种X-2在抽薹期的一级侧根数、根体积、根茎粗分别增加0.43%、34.33%和16.61%,总根长降低33.01%;在盛花期,根体积、根茎粗、总根长和根冠比分别增加18.77%、9.68%、3.88%和3.57%.X-6高CO2浓度处理在抽薹期的一级侧根数、根体积、根茎粗、总根长分别增加19.58%、9.17%、9.87%和21.08%;盛花期根体积、根茎粗和根冠比分别增加1.95%、12.70%和10.52%,一级侧根数和总根长分别降低6.80%.23.37%.与对照相比,高CO2浓度条件下,X-6的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总吸收面积在抽薹期和盛花期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X-2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抽薹和盛花期X-2根系活力分别增加83.40%和18.67%,而X-6根系活力较对照分别降低12.50%和380.13%;X-2和X-6在抽薹期的NR活性分别降低12.65%和37.71%,在盛花期则分别增高18.59%和10.67%.[结论]不同生育期不同浓度CO2条件下,品种X-2的根系性状表现相对优于X-6,CO2浓度升高利于改善X-2抽薹期和盛花期的根系性状和生理活性;高CO2浓度对不同时期X-6的根系性状和生理活件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27.
微生物菌剂对生猪养殖垫料堆肥腐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猪养殖垫料废弃物与稻草高温好氧发酵堆肥,研究了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堆肥处理的电导率(EC)比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常规堆肥处理提前7 d达到最大值,且添加微生物菌剂4的堆肥处理的电导率(EC)下降最快;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其腐殖化作用比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常规堆肥处理强,发酵较为完全;添加微生物菌剂加强了微生物的活动,但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堆肥与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常规堆肥之间的温度、水溶性NO<,3>-N、NH<,4>-N、全氮、全磷、全钾等理化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添加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对提高生猪养殖垫料和稻草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具有显著的效果,与不添加微生物菌剂常规堆肥处理相比,添加微生物菌剂1、2、3、4堆肥处理的木质素总降解率分别高出了12.2%、31.3%、49.6%、34.8%,半纤维素总降解率分别提高19.0.%、20.2%、12.2%、21.3%,纤维素总降解率分别提高8.2%、16.9%、16.2%、15.9%.  相似文献   
28.
为了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新油菜品种‘1360’的影响,了解早熟新品种油菜的生长特性,实现新品种油菜的高产高效栽培,于2012—2013年在湖南省耒阳设计小区试验。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油菜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油菜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并计算经济施磷量。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每株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最高,每角果粒数次之,千粒重与产量关联度最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株高>分枝数>分枝位>主茎节数>根茎粗,株高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结果得到在180 kg/hm2 N、135 kg/hm2 K2O的基础上最佳施磷量为143.80 kg/hm2,经济产量2113.63 kg/hm2。  相似文献   
29.
以湘杂油763为材料,测定不同施肥量(以N、P<,2>O<,5>、K<,2>O、B计,处理A:240、120、210、1.2kg/hm<'2>;处理B:180、90、157.5、0.9kg/hm<'2>;处理C:120、60、105、0.6kg/hm<'2>;处理D:60、30、52.5、0.3kg/hm<'2>;E:...  相似文献   
30.
油菜生育期氮肥素的吸收、分配及转运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Hoagland完全营养液的砂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两个冬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吸收的氮素在体内的分配、转运及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平均值),83.5%苗期吸收的氮素和67.3%蕾薹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中;79.1%开花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和茎中,其中叶片中分布的氮占42.8%;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有42.4%直接分配到角果中,此时角果已成为氮素直接分配的比例最大的器官。苗期、蕾薹期、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运比例分别为34.4%、44.3%、41.2%和31.7%,单株转运量分别为203.2、325.8、218.0和82.0 mg。在籽粒全氮中转运氮占65.1%,其中蕾薹期吸收后转运的氮素所占比例最大,为25.8%,其次是开花期和苗期,分别为16.9%和15.9%,角果发育期比例最小,为6.4%。以上4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损失比例分别为24.0%、10.5%、11.7%和7.3%,单株损失量分别为141.6、79.2、43.2和16.2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