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琼香-1S是海南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国外优质旱稻资源的一株结实率低的变异株,经多年定向选择育成的旱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004年6月通过海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技术鉴定.琼香-1S不育性稳定,组配组合优质性状遗传力强,异交结实率高,抗旱性强,农艺性状好,米质特优,具茉莉花香味.其与水稻粤丰占配制组合琼香两优粤丰占米质优,产量高,抗旱性强,适应性广,2004年12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2.
水稻新型黄化转绿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种实践中,叶色变异可作为标记性状,在种子生产和纯度鉴定等方面得到利用。本研究中,对一个水稻新型叶色黄化转绿型自然突变体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遗传分析和育种利用,比较了突变体与野生型的主要农艺性状,利用突变体与正常绿色水稻材料构建遗传群体对该突变体进行经典遗传学分析,通过回交选育了带叶色标记的新不育系。形态观察发现,突变体植株从苗期到分蘖剑叶全展以前的整个叶片生长发育期能持续观察到各个叶片从叶尖向叶基部由黄转绿的发育特性。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与野生型基本一致;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三系不育系回交转育而成的实用型黄化转绿型标记叶色不育系标记性状明显、败育彻底、配合力和可恢复性好。该突变体不同于其它叶色突变体的叶色表达特性具有很好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用二级新西兰试验兔和猪对"冰点24"缓释长效退热注射乳剂的临床药效试验表明,该品对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副伤寒甲、乙型菌液致热的新西兰兔(体温上升41℃以上)按0.2ml/kg体重肌内注射,用药1次,0.5小时后开始退热,退热至常温(39.6℃)的效果维持在25.1h;对人工感染兔巴氏杆菌(pasteurellosis cuniculum)发病兔按0.2ml/kg体重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保护率95%;对自然发热病猪按0.2ml/kg体重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的退热有效率100%,治疗有效率95.7%,因而指示该药可作为速效+长效退热注射剂提供临床应用.用猪(20kg±lkg体重)3只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其有效成分的Cmax(峰值浓度)=15.28μr/ml,tmax(达峰时间)=1.22h,t1/2(半衰期)=8.03h,AUC(药时曲线下面积)=196.37μg/(ml·h),也说明其在猪体内的长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24.
不同品种红麻在重度与轻微镉污染耕地的修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不同品种红麻在不同镉(Cd)污染程度耕地中的修复能力,以7种红麻在重度与轻微Cd污染耕地中进行植物修复对比试验,对红麻各部位Cd的累积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生长指标、相应土壤Cd变化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试验总变异来源及各品种回归系数。结果表明: 7种红麻均能在Cd污染耕地中正常生长,在重度污染耕地中的Cd移除量为72.49~149.17 g·hm-2,在轻微污染耕地中的Cd移除量为25.95~49.91 g·hm-2。红麻各部位Cd的富集能力排序为:叶 > 根 > 茎,转移能力排序为:叶 > 茎。重度Cd污染下,红麻各部位富集系数为1.11~8.83,转移系数为0.32~4.25;轻微Cd污染下,红麻各部位富集系数为2.08~14.63,转移系数为0.38~2.92。所有红麻的回归系数均小于1,稳定性都较高。研究表明: 7种红麻都具较好的生物产量及Cd富集与转移机制,均可用于Cd污染耕地修复,其中中红麻13号可用于重度Cd污染耕地修复,中红麻13号与中杂红328号可用于轻微Cd污染耕地修复。  相似文献   
25.
GRAS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大麻GRAS转录因子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发育、基因结构、基因间的共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云麻1号及内蒙古小粒大麻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其在镉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大麻基因组中鉴定出54个GRAS基因,96.30%的基因编码酸性蛋白,长度为415~757 aa,分子质量为46,405.05~85,748.52 kD,等电点为4.77~8.54,划分为9个亚家族,其中PAT1、LS、SHR、HAM保守性较高,PAT1、LISCL、CsGRASA出现大量基因串联重复,CSGRAS12基因在5种植物的共线性分析中均存在。将2个大麻品种进行镉胁迫处理发现,云麻1号株高下降10.48%,鲜重下降6.33%;内蒙古小粒大麻株高下降66.07%,鲜重下降42.67%,表明云麻1号较内蒙古小粒大麻更耐镉胁迫。云麻1号的54个GRAS基因中,42个(77.78%)基因表达上调1.05~18.10,11个(20.37%)基因表达下调0.13~0.91;内蒙古小粒大麻的54个GRAS基因中,27个(50.00%)基因表达上调1.01~6.46,27个(50.00%)基因表达下调0.30~0.96。将两者GRAS基因进行同源基因鉴定并分析其表达情况发现,耐镉品种云麻1号中40个同源GRAS基因较内蒙古小粒大麻在镉胁迫下的上调或下调幅度更明显,表明这些GRAS基因与镉胁迫有明显相关性。本文可为挖掘和验证大麻GRAS基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CH4和N2O是水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2种重要温室气体。本文评估了中国中部和南部双季稻生产CH4和N2O排放及潜在温室效应环境成本。通过评估1992~2011年华中、华南10省(区)CH4和N2O排放量和环境成本发现:(1)20 a间,华中、华南CH4和N2O年均排放总量变化趋势一致,呈"V"字走势,2003年为转折点。(2)1992~1996、1997~2001、2002~2006、2007~2011年华中、华南CH4和N2O年均排放量表现逐渐下降,近几年排放量有增加态势;单位面积排放量逐渐增加;CH4和N2O排放量对应环境成本变化与其一致。(3)华中CH4、N2O年均排放总量分别为200.13、0.66万t,单位面积排放量分别为234.89、0.89 kg/hm2。华南CH4、N2O年均排放总量分别为125.42、0.48万t,单位面积排放量分别为216.78、1.17 kg/hm2。(4)华中CH4、N2O年均排放量环境成本分别为7.05、0.41亿美元,单位面积成本分别为98.65、5.54美元/hm2;华南CH4、N2O年均排放量环境成本分别为4.60、0.40亿美元,单位面积成本为91.05、7.25美元/hm2。(5)华中的湖南和江西CH4、N2O分别占华中排放总量的68.02%、61.07%,华南的广东和广西CH4、N2O分别占华南排放总量的80.49%、75.51%,需重点考虑减少这些地区的CH4、N2O排放,降低生产环境成本。由此可见,中国中南部双季水稻种植CH4、N2O排放量和环境成本较高,需要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减排措施,适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27.
对湘阴县19 a(1986~2004)来稻瘟病发生的调查资料进行通径分析得出,雨日对早稻稻瘟病病害指数影响最大,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影响最小为温度.选用了温度(X1)、降水(X2)、日照(X3)、雨日(X4)4个气象因子与病害指数建立了湘阴县早稻稻瘟病预测预报模型y=-O.011 5-0.001 28 x1 0.002 74 x2-0.001 x3 O.019 724x4,预测的准确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8.
我国超级稻根系特性及根际生态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为代表的一批超高产水稻研发成功使水稻单产获得大幅度提高。较大的根系生物量、根重密度、根长、根长密度和根直径,根系偏向纵深分布且土壤深层根系生物量增大是超级稻根系生物学主要特征;高的单株根系氧化力、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细胞分裂素(玉米素与玉米素核苷)含量是超级稻扩库增产的重要根系生理基础。生产中的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种植方式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pH、氧、微生物、氮素形态等均可显著影响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调控水稻根际生态环境向有利于水稻生长生理需求方向发展,以促进水稻根系健壮生长,实现水稻增产。水稻高产群体根系构型的形成与根际土壤生态因子匹配原理与调控,高产水稻地下根系、根际生态因子与地上群体的互作机制与调控路径,水稻根系定量化等方面是今后水稻根系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9.
疫病防治是影响养鹅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应将小鹅瘟、禽霍乱、副黏病毒病等危害较大的疾病作为防治的重  相似文献   
30.
水稻两用核雄性不育种质材料是进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基础.通过在试验田亲本圃、杂交选育圃发现雄性不育株,然后进行不育度、不育稳定性、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可繁性及测交恢复力鉴定,鉴定出两份不育度彻底、育性稳定、起点温度低、可繁性好的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具有生产实用价值的两用核雄性不育材料早25 S、美香851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