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6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耕地为对照,对花江峡谷示范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还草地土壤结构特性及抗蚀性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5种退耕模式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而降低了土壤分散率。除退耕车桑子地降低了0.25mm团粒含量和增加结构破坏率外,其他几种退耕模式均降低了土壤结构破坏率。以模糊隶属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抗蚀性进行评价,不同退耕模式土壤抗蚀性指数表现为退耕香椿林(0.547)退耕撂荒地(0.481)退耕油桐林(0.468)退耕车桑子地(0.460)退耕花椒地(0.307)耕地(0.285)。综合分析表明,退耕后区域土壤抗蚀性有了明显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得到改善,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和减少人为干扰是比较适宜的植被恢复方式和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2.
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碳库增加量为724.00 t·km-2,仅增加的有机碳价值可达51.36万元·km-2,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3.
选取海口市主建成区随机建立的235个植物样方进行调查,评价其结构特征,分析其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主建成区常见植物共283种隶属于72科218属,其中,本地种114种,外来种169种;②优势植物主要有椰子Cocos nucifera、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王棕Roystonea regi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等;③树木径级结构呈现"整体偏小"的分布格局,整体立木层次较低,平均树高仅6.8 m;④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功能多样性指数之间多数存在显著相关(P < 0.05);⑤谱系多样性指数(PD)与乔木层、草木层中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多数存在显著相关(P < 0.05);谱系变异性指数(PSV)与多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均不相关,但谱系均匀度指数(PSE)与多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P < 0.05)。为避免物种同质化现象,提倡运用乡土物种进行城市森林建设,同时选择多层次且具有针对性的多样性指数和功能性状参数,以保证对城市森林植物多样性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4.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其推广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迅速,但还存在农产品产后损耗严重、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及设备技术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当前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体系,是当前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5.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内林草植被为研究对象,从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和林分生产力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不同林草植被涵养水源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旨在评价不同林草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为探寻低功能涵养水源型林草植被更新改造途径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类型涵养水源功能较高,其次是杨树柠条混交类型,油松沙棘混交类型涵养水源功能最差,在该流域应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56.
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9.076~56.855 g/kg,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822.311~1 175.778 mg/kg,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332.933~2 035.244 mg/kg,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为2.381~6.094 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和深层(20~30 cm)。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能力大小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P < 0.01)和显著(P < 0.05)正相关,EOC与CPAI、CPI、CPMI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不同植被恢复方式通过增加土壤SOC、EOC等,从而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整体上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局部范围内有波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3种植被恢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天然次生林对土壤整体质量的提升能力最高,桉树林在提升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方面较为显著,而云南松林对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提升能力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岩溶区宜林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恢复,选择人工造林时要注重对阔叶树的利用和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57.
喀斯特坡地侵蚀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地区,研究分析自然降雨条件下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疏林地(C1)、乔木林地(C2)、坡耕地(C3)、荒草地(C4)、灌草地(C5))坡面侵蚀泥沙的氮、磷、钾养分流失及泥沙粒径分布特征,探讨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侵蚀泥沙以粉粒(2~50μm)、砂粒(50~2 000μm)为主,0~20μm颗粒含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0~2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3.08~6.62,2~20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2.48~3.58,20~2 000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C4的0~2μm颗粒含量及其富集度明显高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2)速效钾的流失量远高于速效氮、磷流失量。氮素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TP富集度集中在1.41~1.96,AP富集度集中在5.00~8.77,AK富集度集中在1.79~3.05,泥沙对磷、钾养分有明显富集作用,而对氮素富集作用很小。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中,C4的TP、AK含量显著高于C1、C2、C3、C5(P0.05),C4有增加TP、AK养分含量的作用,且C2、C4的氮、磷富集度相对较大。C3的养分流失总量最大,C1、C2、C4、C5有明显减小养分流失的作用,其中C2控制养分流失的效果最明显。(3)侵蚀泥沙的TN、TP、AP、AK含量与0~2,2~20,20~50μm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与0~2μm的相关性显著(P0.05),侵蚀泥沙的养分含量会随着0~50μm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58.
退田还湖工程前后洞庭湖区湿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后(1996年、2004年)两期TM遥感影像分析,进行湿地变化及湿地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减少了3 753.99 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1 213.19km2,人工湿地减少了2 540.80 km2.围垦区湿地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工湿地(水稻田)大面积减少,旱地面积大量增加,同时芦苇和林地面积增加.外湖区湿地变化主要表现为天然湿地的减少和林地面积的迅速增加,主要源于苔草滩地的减少,同时林地逐渐向泥滩地方向发展.退田还湖工程对湿地的减少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仍存在一定区域内的围湖造田现象.从整体上来看,洞庭湖区的天然湿地仍处于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59.
正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具有接触性和传染性较强的特性,四季均有发生,且以春季发病率最高。此疾病主要由霉形体引起,30~60日龄鸡群感染率较高,且病鸡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养殖户经济效益,需结合实际养殖情况,做好治疗和综合预防工作。1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特征鸡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特异性不高,主要表现为张口呼吸、咳嗽、流涕(浆液状鼻涕)、食欲减退、明显啰音、眼睑肿胀、消瘦和眼眶存  相似文献   
60.
 黑土在人类的影响下,土壤结构恶化,土层不断变薄,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黑土区土壤侵蚀加剧,黑土赖以发育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而该区的作物秸秆却又出现大量剩余,并且这些秸秆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小流域土壤改良中应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同时考虑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