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5.97%、64.60%和54.78%,在10-20 cm则平均分别下降了57.39%、21.88%和43.71%;土壤微生物商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没有明显分异规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桔园除外),但不一定有显著差异。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园地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活性有机碳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cm,10-20 cm)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茶园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和单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了18.66%~51.82%和21.20%~50.05%,但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下降幅度小于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商在本区域未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会导致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但其能否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还需进一步斟酌.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垄畦和平畦两种栽植方式对叶菜型甘薯品种"莆薯53"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畦栽植和平畦栽植平均每667 m2蔓尖产量可达2 093.83 kg和2 227.54 kg;栽后80 d左右,蔓尖日产量达最大值。蔓尖采摘6次后,垄畦栽植和平畦栽植每667 m2块根产量分别达959.33 kg和534.02 kg。  相似文献   
14.
莆紫薯3号是以日清1号和台引2号为亲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紫肉甘薯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5016)。对莆紫薯3号的形态特征、品质、抗病性、生产力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莆紫薯3号地上部长势平稳,茎叶不易早衰,生育期应保持在150 d以上;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7.51%和14.35%;薯块干率27.73%,比对照高1.88%;食味评分75.4分(对照为70分),优于对照;薯块粗蛋白和可溶性糖高于对照,还原糖低于对照;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Ⅰ型,感薯瘟Ⅱ型。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甘薯生产发展的需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莆薯90(台引2号×湘薯75-55)为母本,通过计划集团杂交选育出了高产稳产型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新品种莆薯20。在2010-2011年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鲜薯产量为47 054.10 kg/hm2,比对照品种金山57增产13.76%;在2012年福建省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为46 504.50 kg/hm2,比对照增产0.06%。该品种干物率为23.39%,出粉率为13.99%,食味品质与对照相当,外观品质优于对照,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病。在栽培技术上主要应注意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和科学肥水管理等。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生育周期短、综合性状优异的早熟型甘薯品种。对2020年参加福建省区域试验的24个甘薯新品种进行栽后90 d形态特征、结薯习性、薯块品种和产量相关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黄金薯3号和黄金薯1号整体表现较好,鲜薯产量可分别为对照的90.87%和88.97%,商品薯(大中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6.67%、-5.64%,建议可扩大这2个品种的种植面积,进一步验证其早熟性。  相似文献   
17.
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年均总排放量的25%,为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农业对CO2的吸收与排放需达到自然平衡。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具有碳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分解SOC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向外界释放CO2等温室气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农田SOC矿化与作物养分供给、CO2形成和排放紧密相关,但SOC矿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土壤耕作是驱动农田土壤碳固定的关键因素,耕作方式对SOC的影响是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被视为微生物碳矿化产生CO2的生化反应器,SOC的矿化分解离不开其对微生物以及对应酶的利用。可见,耕作方式通过直接作用改变土壤团聚体结构,进而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最终对SOC矿化产生影响。就此归纳总结了关于耕作方式、土壤团聚体及关联土壤微生物对农田SOC矿化的影响,以期从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入手,减少农田SOC矿化,为中国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