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五倍子粗提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五倍子为对象,研究其粗提液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及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研制用于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新型植物源制剂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当五倍子粗提液体积分数达到0.6%时,其对分离自不同棉区的大丽轮枝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0、Vd147、Vd021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和产孢量抑制率均达到100%。田间叶面喷施五倍子粗提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到58.8%,40、80倍液处理能显著提高棉花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且前者能显著提高籽棉产量。推荐生产上在棉花黄萎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叶面喷施40~80倍的五倍子粗提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2.
棉花生长后期剖秆调查黄萎病方法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萎病菌侵染棉花后会造成植株维管束颜色加深、变黑。因此,除在棉花黄萎病发生期,通过对罹病棉株叶部出现的病害症状进行调查外,剖杆调查维管束是否变黑以及变黑的程度,也是鉴别棉花黄萎病及病害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调查方法在以往的抗病鉴定、抗病育种、病害综合防治等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后期剖秆调查结果与黄萎病发生期外部症状调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3.
在介绍国内棉花秸秆基质化利用的研究现状,包括其用途、混配方法以及发酵条件等的基础上,分析了棉秆基质化利用中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以期为新疆棉秆无土栽培基质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棉花苗期病害、黄萎病和铃病进行综合防控,明确供试药剂对各种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1%(质量分数,下同)精甲·咯·嘧菌包衣种子对棉花苗病的防治效果为88.5%~96.6%;黄萎病发生初期分别使用99植保和棉萎克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33.6%~59.3%,棉萎克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99植保;铃期分别使用50%多菌灵和75%代森锰锌与高脂膜喷雾防治铃病,前者防治效果优于后者,防治效果最高达54%;上述综合防病措施,可使棉花增产籽棉4.1%~11.9%。该研究可为棉花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5.
为进一步探索棉花脱叶剂使用方法和推进南疆机采棉发展,提升南疆地区棉花产量及品质,通过对南疆当地不同脱叶剂的筛选以及对脱叶率和吐絮率的研究,探明脱叶剂对南疆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疆机采棉提质增效和长期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瑞花、催脱通、脱吐隆、瑞脱龙4种脱叶剂在新疆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十二团进行,结果表明,4种脱叶剂均具有很好的脱叶效果和吐絮效果,其中催脱通和脱吐隆处理的脱叶率及吐絮率较好,脱吐隆药效最显著、脱叶率及吐絮率最高,催脱通处理对棉花品质最稳定,脱吐隆、催脱通、瑞花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棉花单产。使用脱吐隆、催脱通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56.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ISSR指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来自我国12个省84个县(市)的棉花黄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存在5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其中,产生微菌核较多的B型菌株为优势类群,占72.9%。长江流域的菌株培养性状变异最大,新疆棉区的变异最小。致病力测定结果和ISSR指纹图谱均将167个单孢菌株划分为强、弱、中3个致病力类型,供试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与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强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弱致病力类型菌株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江苏。  相似文献   
57.
2015-2016年于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凹玻片法等方法测定新壮态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并于河南安阳枯萎病人工病圃和温室研究了新壮态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壮态能显著抑制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当新壮态浓度为10.0%时,抑制率分别为100.0%和93.1%;4.0%~8.0%的新壮态能显著抑制枯萎病菌产孢量。0.25%和0.5%的新壮态浸种能显著增加棉花的株高和芽长。在棉花枯萎病人工病圃,叶面喷施10.0%的新壮态稀释液5次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68.8%;在温室内,用1.75%的新壮态灌根5次,防治效果达64.5%。本研究表明,在棉花枯萎病发生前用新壮态喷施或灌根对棉花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8.
黄河流域棉花种子携带真菌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体平皿测定法,分别对黄河流域8个不同抗病性的常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内部和外部带菌检测,根据分离纯化的真菌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棉花种子外部携带了10种真菌,内部寄藏了7种,优势菌群是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滕仓赤霉菌(Gibberella intermedia)。部分品种的种子外部检测到了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但并未发现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另外在种子内部均没有检测到棉花枯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59.
2010-2011年,对国内生产的复配药剂福美双·萎锈灵悬浮种衣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400 g· L-1福美双·萎锈灵悬浮种衣剂在不同用量下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相当,均在85.0%左右,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供试药剂不影响棉花的出苗率和发芽率,对棉花生长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0.
使用地膜可以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长。目前用于农用地膜生产的材料大部分是聚乙烯。聚乙烯本身是一种无毒无嗅的化学物质,但残存在土壤中时间过久会形成微塑料,不仅影响棉花的产量,而且在累年耕种或者畜禽养殖过程中很有可能进入人体造成很严重的健康威胁。因此,对棉田废弃的聚乙烯地膜回收再利用有着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棉花种植过程中废弃的聚乙烯地膜的回收经济性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废弃聚乙烯农膜处理后得到不同的产物进行了分类讨论,从实际应用出发表明废弃聚乙烯农膜回收利用的必要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