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66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大豆引种与交流规划方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2.
<正>王义谅和张仁双这两位育种家一位是我的师兄师弟,一位是我的好友。王义谅于1957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我是1958年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系,1964年他又考取了王金陵老师的研究生,而我是在他之前读研究生的,故他既是我的学长又是我的师弟。读研期间在一起近两年时间,他比我们年长,又有工作经历,处处照顾我们,他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张仁双则是在工作中相识,他为人诚恳,仗  相似文献   
93.
孙寰研究员是文革前从沈阳农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我大学同班的一位同学也考入沈阳农学院,与孙寰同为著名的耕作学教授徐天锡的学生,徐教授留美回国,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时到沈农。他主张平作,而东北农学院的秦家熹教授主张垄作,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校假期我回沈阳曾到沈农去看我的同学,当时沈农的研究生有专门的自习室,门上还有某年级某班学生负责研究生自习室打扫卫生的牌子,可见当时沈农的研究生学习条件是很好的。  相似文献   
94.
正现在从事大豆研究的青年一代,抑或中年一代,可能了解江苏大豆专家费家骍先生的人不多,费先生对江苏大豆研究,无论是育种、栽培,还是发展大豆生产方面都有很大贡献。我认识费先生是在1966年,当年我在江苏徐州郊区铜山县大庙公社(现大庙镇,现在徐州农科院试验园区就在大庙镇)蹲点,费先生和他的同事在灌云县蹲点。当年我们从徐州经连云港到灌云,与费家骍先生、凌以禄先生一行进行大豆生产考察。费先生心直口快,平易近人,易于交流。1981年我  相似文献   
95.
第六届世界大豆研究会简况及主产国家大豆生产状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 会议简况世界大豆研究会议是世界大豆科学家的集会,每五年召开一次。1974年召开了第一届会议。本次会议于1999年8月3日至7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由伊利诺大学承办。为总结本世纪大豆工业发展成就,会议扩大为99全球大豆论坛。出席会议的代表达1809人,有61个国家派员参加,其中从事大豆研究的科学家约500人。会议收到邀请论文98篇,自由投稿论文487篇,还有大批论文以墙报形式展示。同时举办了涉及大豆加工、生产、机械、医药、信息等方面的展览。11 论文内容论文涉及的领域包括生物技术、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理、作物管理、土壤与肥料管理…  相似文献   
96.
发展大豆生产 满足需要 改善营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97.
98.
我国大豆遗传资源以直立和半直立型品种为主,有限性结荚习性品种约占一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豆蔓生、半蔓生品种多于其它地区。北方春大豆以无限性品种占多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限性品种占绝对优势,黄淮地区有限性品种约占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99.
大豆引种与交流规划方略的研究常汝镇,孙建英,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在我国的现有农作物中(大田作物、果树和蔬菜),约有40多种是来自国外的(1)。作物种质的交换、引种和利用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引种大大...  相似文献   
100.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性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目前在转基因作物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国内外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介绍了草甘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作用机制,对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基因逃逸、产生超级杂草的可能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还对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能否在我国种植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