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15篇
  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8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灾害性小麦病害。为了培育和推广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解决赤霉病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的危害。通过高产育种和抗赤霉病育种技术路线有机结合,运用“综合性状协调点”的观点,培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多年表现既高产稳产又抗赤霉病(MR-R)小麦品种扬麦18,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92.
播期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播期对不同小麦品系籽粒硬度、容重、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沉降值以及面粉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期播种 (10月 2 8日 )有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 ,早播和晚播均降低小麦品质 ,不同品系由于对播期的适应性不同 ,品质受影响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3.
小麦×玉米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小麦茎秆注射 2 ,4 -D、GA3,研究其对小麦×玉米杂交小麦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2 ,4 -D对小麦单倍体胚的产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GA3无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幼胚产生频率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光照是影响得胚率的重要因素 ,连续阴雨造成的极端寡照显著降低小麦单倍体胚的得胚率  相似文献   
94.
江苏作为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和培育新品种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寻求弱筋小麦品种的突破,分析了弱筋小麦品质随着品种和种植环境改变而变化显著,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偏高且年度间不稳定,优质与高产等江苏弱筋小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弱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出了选育弱筋品质标准高且指标较稳定的品种,迅速推广利用溶剂保持力(SRC)等方法。  相似文献   
95.
<正>长江中下游以江苏为主体的淮河以南地区及皖豫鄂接壤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是国家小麦品质区划的弱筋小麦产业带,但该地区同时也是小麦白粉病的重发区。培育高产、弱筋、品质优良且抗白粉病的新品种是解决这一地区小麦生产中病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扬麦22就是这样一个新品种。1选育概况1998年配制杂交组合(扬麦9号×97033-2),连续回交二次后,采用系谱法连续选株选系;  相似文献   
96.
小麦新品种扬麦 13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而成 ,已通过安徽省审定及江苏省认定。 2 0 0 3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工作座谈会上 ,经专家组鉴评 :扬麦 13品质接近国外优质水平 ,适宜制作优质饼干、糕点。其作为优质弱筋小麦推广应用的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97.
弱筋小麦扬麦9号的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多个方面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扬麦9号适合高产、超高产栽培以及棉麦套作和稻麦两熟高栽培,适宜制作饼干专用粉,适应市场对饼干小麦的需求,符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种植扬麦9号能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相关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98.
控制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8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均有所减轻。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调查分析了1960-2000年的有关气象资料。相关年份江苏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及扬州地区小麦大面积生产情况,初步认为,近1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流行程度减轻。虽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但主要原因是推广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其次是采用药剂防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