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冷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施肥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冷型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与暖型小麦无显著差异,但施肥后,冷型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茎粒重和产量的增加幅度均大于暖型小麦,如冷型小麦小偃6号、陕229和RB6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38.2%、31.6%和40.0%,而暖型小麦NR9405和9430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9.3%和27.3%。在供肥条件下,暖型小麦的库源矛盾比冷型小麦突出。冷型小麦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暖型小麦高,前者分别为7.45、5.94和8.56 kg/kg,后者分别为1.52和5.19 kg/kg;冷型小麦对肥料有较大的响应度,施肥后增产效果显著。供试土壤中氮肥的农学效率显著高于磷肥,应优先施用氮肥。  相似文献   
22.
渭北旱塬不同温型小麦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合阳农田土壤湿度和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9405”农田的土壤湿度,并用A.P康斯坦丁诺夫法计算了田间蒸散量。结果表明,在返青到成熟期,冷型小麦“陕229”0~30cm土层的土壤蒸发较暖型小麦低;而在拔节~灌浆期,土壤日耗水量冷型小麦较暖型小麦偏高31.6%~33.3%,且农田蒸散量显著偏高。表明冷型小麦由于旺盛的蒸腾作用耗水较多,土壤蒸发相对较少,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2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统计了不同生育期旗叶叶绿体基粒片层数和基粒垛数。结果表明,从扬花期至灌浆初期,叶片结构变化不明显;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细胞间隙少;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基质浓厚,易形成突起;线粒体嵴发达,充满浓厚基质。从灌浆中期至灌浆末期,叶片结构衰老迅速,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开始解体,体积变小,数量减少;叶绿体基粒片层解体,基质淡薄,嗜锇颗粒增多,线粒体嵴和基质减少。还发现从扬花期至灌浆中期,高基粒片层数增加,灌浆中期之后,高基粒片层数减少。  相似文献   
24.
【目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小麦产量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挖掘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种质创新和揭示小麦抗条锈病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多组学手段结合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开展对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性状的解析。首先对411份来自CIMMYT和ICARDA的春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2BL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主效的成株期抗条锈病位点,并利用含有该位点的抗病材料Z501及感病亲本晋麦79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成功验证了该位点抗性的稳定性,暂命名为YrZ501-2BL。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对目标区间筛选候选基因。【结果】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YrZ501-2BL锁定在小麦2B染色体0.26 Mb(575.706—576.587 Mb)范围内,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分析,该区间含有12个基因,其中,高可信基因6个;利用在线网站,将目标区间所在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与其他已公布的不同倍性小麦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该区间的6个高可信小麦基因基本都能在其他小麦材料中找到同源基因,且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相似文献   
25.
K型杂交小麦901的冷温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K型杂交小麦901的冠层温度和对照相比,具有持续偏低的特征,尤其在灌浆成熟期间。它的许多性状如叶片功能期、根系、叶绿素含量、蛋白质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净光合率也比对照为优,更远优于具有暖温特征的小麦。901的这种特性和它的基础体温偏低密切相关。在自然界,其它品种也存在基础体温和种种性状尤其代谢功能相互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小麦植株发育过程中顶三叶结构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小麦品种顶三叶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叶位上升,叶表皮气孔缩小,密度增大,叶脉间的距离缩短;叶肉细胞变小,排列更紧密,单位横截叶面积中叶肉细胞的数目以及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目增多,而叶绿体中多基粒片层所占比例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以汕优63为材料进行的时间地理播期试验表明,灿型杂交稻米碱消值平均水平随结实期日均温的升高而降低.变异程度与结实期日均温间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关系。欲通过改良结实期气象生态因子,根本改善杂交稻火糊化温度高且蒸煮特性不一的问题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8.
氮肥和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温度日变化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灌浆结实期冠层温度日变化、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增施氮肥(120~360 kg/hm2)对小麦的冠层温度有调控效应,上午8:00~10:00可增加小麦的冠层温度,下午14:00~18:00却降低小麦的冠层温度;不同氮肥量比较...  相似文献   
29.
冯帆  王长发  李志超  苗芳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1):1522-1528
为揭示小麦逆序衰老类型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规律,以61个品种(系)作材料,分期采样,并在乳熟末期调查逆序衰老率,采用箱线图、分类变量回归等统计方法对不同逆序衰老率小麦开花后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特性进行了集群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83个样点逆序衰老率的分布呈正偏态分布特征,不符合正态分布,参试小麦逆序衰老率为20%(10%~33%)。与低逆序衰老率小麦相比,高逆序衰老率小麦叶片衰老程度在籽粒形成期和乳熟期均较低;茎鞘干物质转运量在乳熟期和灌浆末期均较高;穗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形成期较低,在乳熟期较高。与逆序衰老现象紧密关联的因素有4个即籽粒形成期和乳熟期的叶片干重变化值、乳熟期和灌浆末期的茎鞘干重变化值,且后两者影响更大。高逆序衰老率小麦千粒重为44.95g(41.24~49.90g),高于低逆序衰老率小麦的43.28g(39.55~47.99g)。从本研究结果看,与低逆序衰老率小麦相比,高逆序衰老率小麦花后穗干物质积累速率呈现出"慢-快-慢"的特征,有利于籽粒的增重。  相似文献   
30.
小麦冷源及其性状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多年试验研究表明 ,自然界存在小麦冷源 ,它是一种冷温供体材料 ,有较强的降温作用 ,当受体小麦接受冷温供体的配子后 ,其后代冠层温度呈普遍下降态势 ,且部分受体小麦的温度型可由非冷型转化为冷型 ,明显提高了代谢功能。小麦冷源和不具有供冷能力的一般小麦相比 ,不但小麦群体第二热源温度及本身的体温偏低 ,且在根系活力、麦芒衰败速率、叶片功能期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特点 ,这为小麦冷源的识别和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生态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