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48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88篇
  55篇
综合类   417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200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7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分析农业生态系统NPK养分循环和产量的可持续性,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定位试验,分析了2004—2017年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油菜-双季稻等轮作种植模式早、晚稻产量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采用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Analysis)分析不同轮作种植模式NPK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黑麦草-双季稻模式早稻产量变异系数与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09和0.81,说明稻田冬种黑麦草有利于促进早稻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提高;油菜-双季稻模式晚稻产量变异系数与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07和0.82,说明稻田冬种油菜有益于晚稻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提高;2)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未影响水稻产量和糙米NPK养分含量(P>0.05);3)在稻田轮作种植周年内目前的NPK投入水平下,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等模式均存在严重的K亏缺现象,K亏缺量分别为375.70 kg(K)·hm-2、279.98 kg(K)·hm-2、363.71 kg(K)·hm-2、93.74 kg(K)·hm-2;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等模式均在冬季作物种植季存在严重的K亏缺现象,K亏缺量分别为240.07 kg(K)·hm-2、89.57 kg(K)·hm-2、140.08 kg(K)·hm-2,但马铃薯-双季稻模式在马铃薯种植季K盈余为255.21 kg(K)·hm-2;同时黑麦草-双季稻模式和紫云英-双季稻模式均存在冬季作物种植季存在N亏缺,N亏缺量分别为59.47 kg(N)·hm-2和89.17 kg(N)·hm-2;油菜-双季稻模式和马铃薯-双季稻模式在晚稻种植季均存在严重的K亏缺现象,K亏缺量分别为45.93 kg(K)·hm-2、124.33 kg(K)·hm-2。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模式的养分循环是冬季作物和外部投入的NPK肥料共同驱动的养分循环,建议科学管理冬季作物和3季的NPK养分投入。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大麦对新型除草剂丙酯草醚的生理反应,研究该除草剂处理对大麦幼苗的生理指标及根系细胞亚显微结构、有丝分裂的影响,为明确丙酯草醚在大麦田的使用安全性和作用机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在大麦四叶期喷施不同浓度丙酯草醚,分析处理后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蛋白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并研究100 mg•L-1浓度丙酯草醚对根尖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田间推荐浓度100 mg•L-1丙酯草醚在处理初期对大麦幼苗的影响较小,但随处理时间延长,该浓度处理对大麦叶片ALS活性、蛋白含量、光合系统各项参数的抑制作用加剧,并造成根尖细胞液泡体积减小、数量减少、微粒体数量增多、有丝分裂指数降低等现象。500、1 000 mg•L-1浓度处理在不同时期对大麦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大麦对100 mg•L-1丙酯草醚在处理后期反应较为敏感,500、1 000 mg•L-1浓度处理对苗期大麦不安全,光合系统受抑制及线粒体中微粒体的变化可能与丙酯草醚的作用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知识、知识管理、大学生知识管理相关涵义的阐述,提出了实施大学生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从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分类与存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更新与创新4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知识管理的过程。针对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即重视知识管理,挖掘、利用和共享隐性知识,提高知识的获取能力,促进知识创新和再利用,为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94.
以辣椒幼苗为试材,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条件,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精胺(Spd),研究了Spd对辣椒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pd处理可降低低温条件下辣椒幼苗的伤害程度,增强辣椒的抗冷性,其中以0.5mmol·L-1处理的效果最好.用0.5 mmol·L1的Spd处理叶面14 d时,其冷害指数较CK降低了 37%;...  相似文献   
995.
王建超  张帆  张建瓴  何敦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930-11931,11943
使用ANSYS软件建立了旋耕起垄机刀轴的有限元模型,直观地得到了刀轴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危险应力的位置,为刀轴的强度设计和失效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6.
春季生物膜对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春季大沽河河口潮滩养殖功能的退化是否由食物(底栖藻类)匮乏所致,2009年5月在大沽河河口潮滩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利用氯化汞抑制沉积物表层生物膜的活性,研究生物膜对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扩散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既可以是水体中营养盐的“源”也可以是其“汇”;在河道的近海侧,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会促进磷酸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在其余区域,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会抑制营养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在该河口潮滩,沉积物表层的生物膜均会抑制营养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研究表明,春季大沽河河口潮滩贝类底播养殖功能的退化,并非食物短缺所致。  相似文献   
997.
高校SRT及大学生科研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国内外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针对高校SRT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经费上的制约因素,提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指导思想、计划目标、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并对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8.
棉田优势天敌异须盲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须盲蝽在河北省南皮县一年发生 4代 ,以卵在植物组织中越冬 ,4月上旬孵化。一代发生在杂草丛中 ,二、三、四代发生于棉田 ,与棉铃虫的发生期较吻合。成虫对花有显著的趋性 ,各代发生高峰期分别在 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和 8月中旬。成虫与棉铃虫卵的空间分布相似 ,平均生态位重叠度指数高为 0 .95 6± 0 .2 3;在田间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和奈曼 A型分布 ;对棉铃虫卵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 圆盘方程 ,最大理论捕食量为每天 2 4粒。分析推断认为 ,异须盲蝽对棉田 ,尤其是 Bt棉田中后期棉铃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保护地桃蚜种群时空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调查北京地区保护地蟠桃和油桃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春季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保护地桃蚜源于上一年保护地内的越冬种群;(2)种群时间动态可分为发展、剧增、大发生和衰退4个阶段;(3)种群空间动态呈现出由保护地南侧向北侧、从树冠上层往中下层逐渐转移的发生趋势;(4)桃蚜发生量在保护地南侧多于北侧,树冠上层多于下层;(5)有翅蚜在种群剧增和衰退阶段大量出现。据此建议:(1)夏、冬季节不宜套种十字花科蔬菜等寄主植物;(2)冬季剪枝、清园,降低越冬蚜虫数量,在向阳处设置草垛诱集和保护越冬天敌,提高保护地内越冬天敌数量;(3)3月重点防治保护地南侧和树冠上层等温度回升快的方位;(4)5月下旬有翅蚜大量出现后,种群将迅速衰退,无需化学防治;(5)研究有翅蚜在防治中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Wolbachia共生对丽蚜小蜂生殖和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喂食合有盐酸四环素的蜂蜜水抑制丽蚜小蜂体内Wolbachia的活性,并研究以烟粉虱为寄主时Wolbachia内共生菌对丽蚜小蜂生殖力、寿命和后代性别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生素处理后丽蚜小蜂产生雄性后代,雄性后代所占比例与抗生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322,P<0.01).在1mg/mL抗生素浓度下丽蚜小蜂产生的寄生蛹数(黑蛹数)为68.1±8.9,较对照的49.1±4.5显著增加;而雌成蜂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抗生素处理15.56 4-1.55,对照12.50±0.88),且从第4天开始产生的后代全部为雄性.说明Wolbachia的共生对丽蚜小蜂的生殖力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Wolba-chia调控宿主生殖的强度与其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