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22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5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81.
从四川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利用现状和棉田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四川发展棉田综合利,用的广阔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82.
83.
<正>在国家农业部、四川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下,我省套作大豆发展迅猛,2009年播种面积达480万亩,2010年播种面积将突破500万亩。2010年3月初至5月下旬,四川全省大面积遭受了连绵阴雨、低温寡照危害,小麦、油菜  相似文献   
84.
阐述林业勘察设计民用建筑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竞争优、劣势,并提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5.
四川丘陵地区大豆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四川丘陵地区玉米套作大豆主体栽培模式和规模化生产大豆的需要文章针对四川丘陵地区玉米套作大豆主体栽培模式和规模化生产大豆的需要,研究集成了以精量机播了以精量机播、高效机收为核心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实现了套作大豆全程机械化,形成了以旋耕机为核心的大豆人工撒播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旋耕机为核心的大豆人工撒播轻简高效种植技术,解决了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劳动力缺乏和规模种植大豆的难题种植大豆的难题。  相似文献   
86.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开发与高蛋白、耐荫、抗倒伏等性状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同时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为后续高蛋白、耐荫、抗倒育种研究提供参考和分子标记资源。【方法】以大面积栽培品种南豆12和地方品种十月黄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对亲本材料进行覆盖度约为40×的全基因组重测序,用BWA、GATK及Breakdancer等软件比对,检测亲本材料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突变类型,挖掘相关变异基因。结合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和荫蔽处理获得的转录组数据,结合qRT-PCR对发生突变的储藏蛋白、环境适应相关基因进行表达规律分析。同时,基于重测序数据,挖掘亲本间存在于基因编码区的SNP位点,对其进行酶切位点分析,将SNP标记转化为CAPS或dCAPS标记。此外,搜索亲本间存在的插入/缺失变异位点,在插入/缺失位点两侧高度保守的区域设计引物开发InDel标记。对开发的CAPS标记和InDel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选取具有多态性的CAPS分子标记和InDel标记,对F2材料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利用JoinMap 4.0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依据构建的遗传图谱,结合近红外分析获得F2材料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数据,使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软件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南豆12大量储藏蛋白、环境适应相关的重要基因或同源基因发生突变。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变异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且差异显著,qRT-PCR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此外,经检测开发的540个CAPS分子标记中有332个具有酶切多态性,300对InDel引物中有201对引物能扩增出多态性。基于533个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了一张包含20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长度2 973.87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5.58 cM。利用此图谱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位点6个,可解释4.68%—18.25%的表型变异。【结论】基于亲本间的变异位点,共开发了533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包含8个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到6个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QTL位点,其中,主效QTL位点1个(qSPC-6)。  相似文献   
87.
为探讨结瘤性状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接种花生根瘤菌Spr2-9的响应,采用celB基因检测法研究根瘤菌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的侵染效果和不同基因型大豆在接种后盛花期植株生长及固氮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nts1007的瘤鲜重、氮素百分含量和单株氮素含量在不接种与接种时均为最高,瘤鲜重分别为4.7702 g.株-1和4.7401g.株-1;氮素百分含量分别为2.20%和2.29%,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基因型;单株氮素含量分别为489.12 mg.株-1和528.41mg.株-1,极显著地高于nod139。nts1007在接种后单瘤重显著降低,而瘤鲜重、氮素百分含量和单株氮素含量无显著变化。nod139受其基因型控制,无论接种与否始终表现为不结瘤,且各项指标均表现为极显著地低于其它基因型。Bragg的SPAD和植株干重对接种的响应较其它基因型更为敏感,接种后SPAD和植株干重的增幅分别为16.99%和8.18%。贡选1号的单株氮素含量在接种后增幅达到了22.76%,表明其单株氮素含量对接种的响应较其它基因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8.
套作弱光胁迫对大豆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弱光环境下大豆苗期根系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生物量积累,明晰苗期大豆根系对套作荫蔽的响应规律,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为改良大豆对荫蔽胁迫的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以NTS1007、桂夏3号和南豆12等3个根系特征不同的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挖掘法考察根系形态特征,并对根系活力、表面积、伤流量和生物量积累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豆带状套作下大豆主根长和侧根长均显著下降,侧根下降81.8%,主根下降42.8%,侧根下降更为明显;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导致根系活力降低,伤流量减少;大豆根系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显著减小,降幅均与一级侧根总长度的降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其中地下部下降55.2%,地上部下降37.9%,根冠比减小。不同品种(系)大豆根系对套作的响应程度不同,南豆12的主根长、一级侧根长、根体积降幅最小(33.9%、74.4%、65.3%);桂夏3号的根系表面积和生物量降幅最大(67.1%、48.3%);NTS1007则根冠比、根系活力和伤流量冠比降幅最大(35.4%、39.2%、38.9%)。套作遮荫条件下大豆根系的伸长生长比根系生理性状更能够准确地反映植株根系生长状况,根系长度可作为判定对荫蔽胁迫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南豆12在玉米-大豆套作下能够更为合理地分配同化产物,减小荫蔽胁迫对根系形态建成和生理活性的抑制作用,保证根系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89.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生物量积累、根瘤特性、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与固氮能力间的关系,明晰套作根系固氮能力的变化规律,为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结瘤大豆NTS1007及其亲本BRAGG和本地耐荫大豆南豆12三个结瘤特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传统挖掘法挖根考察根瘤生长特性,并对玉豆带状套作下的大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积累、根瘤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单作相比,玉豆带状套作下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地下部(33.15%)较地上部(20.84%)下降更为明显,根瘤生物量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共同调控(R2=0.613、0.916);大豆根瘤数目、单株瘤重和酰脲含量均显著下降,根瘤数目与地下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13);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在达到峰值后下降速度均小于单作;单株固氮酶活性增长速率最快的时间滞后于单作。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对玉豆带状套作的响应不同,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单株根瘤数目最多,但与单作相比其降幅最大(52.42%),BRAGG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根瘤重量下降幅度最大(37.73%、31.28%、43.25%),南豆12的根瘤数目、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的降幅均为最小(40.12%、10.17%、19.83%、10.41%);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的单株固氮酶活性和单位重量酰脲含量降幅最大(64.41%、21.72%),BRAGG的单位重量固氮酶活性降幅最大(24.16%),南豆12的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单株酰脲含量均表现为最高,且降幅最小(10.01%、45.81%、17.88%)。【结论】玉豆带状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减少了单株根瘤数目,降低了单位重量根瘤和单株固氮酶活性,抑制了大豆固氮能力的发挥。但生殖生长后期固氮能力下降速度低于单作,这有利于套作大豆籽粒蛋白质的积累。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对套作的响应不同,强结瘤大豆NTS1007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地下根瘤形成对套作环境反应敏感,南豆12则对玉豆带状套作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0.
近年来.四川省把发展大豆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从2004年开始.启动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以大示范促进大带动.以大带动促进大豆生产大发展。针对全省人多地少、耕地复种指数较高的实际.积极创新种植模式,走耕地深度开发之路,采取增、间、套种等办法.在不与大宗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下.努力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