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籼、粳亚种间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徐辰武,莫惠栋,张爱红,朱庆森(江苏农学院农学系,扬州225009)随着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产量优势的开发利用,杂种稻米的品质遗传也需要加以研究。从遗传关系看,杂种植株是F_1,其所结稻米则是双受精而产生的F_2;...  相似文献   
32.
张爱红  王亮  李晓伟 《蔬菜》2014,(6):25-27
为了验证在同等肥力和田间管理条件下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对芹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冲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处理1)较对照667 m2芹菜增产1 018.9 kg,增产率16.6%,667 m2净增收益2 896.7元,投入产出比为1∶9.1。  相似文献   
33.
<正>芸苔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芸苔素内酯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结实率,增加果(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增产增收。为了研究芸苔素内酯对水稻的增产效果,2014年湖南省宁乡县进行了芸苔素内酯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田共3丘,面积4.5亩,田块方正,排灌条件较好,pH 5.5,土壤类型为砂壤土,试验田前作为烟草,肥力水平偏上。试验水稻品种为岳优  相似文献   
34.
采用酚醛(PF)树脂浸渍黄麻纤维毡热压制备复合材料,探讨了预浸料在不同温度(20,30,40,50和60℃)下陈放对黄麻纤维/P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分析了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陈放温度从20℃升高到40℃时,陈放时间大幅缩短,但陈放温度在40℃以上时陈放时间缩短较少。预浸料在30~50℃之间陈放时,可使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高于60℃陈放;在30~40℃陈放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最高。DSC和FT-IR分析结果表明,陈放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减少PF树脂内的羟甲基含量,降低固化反应程度,最终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从微观结构观察可知,在40℃陈放时的纤维与树脂结合状况良好。综合考量力学性能和陈放时间,预浸料在40℃陈放能够制备出力学性能较好的黄麻纤维/PF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35.
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通过将玉米人工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研究了温度对RBSDV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的影响以及玉米接种苗龄、接种强度及接种时间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平均温度分别为18.50、23.50、27.50℃时,循回期分别为36.27、21.76、16.38 d;在玉米芽鞘期至2叶1心期接种,接种强度每苗为7~10头虫,接种时间72~96 h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其它处理;感病对照郑单958、掖107、掖478发病充分,病情指数为97.70%~100.00%。用已知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验证,鉴定结果表明该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可客观反映供试玉米材料的实际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36.
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新兴的模式植物,在病毒-植物的互作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毒,明确该病毒是否能够侵染二穗短柄草,是进行病毒-寄主互作研究的前提。本研究利用传毒介体灰飞虱将RBSDV人工接种于二穗短柄草Bd21,观察RBSDV是否侵染短柄草,以及侵染后的症状发展过程,同时对病毒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RBSDV可以侵染二穗短柄草;初期症状为节间缩短,随后表现植株矮缩、心叶扭曲、缺刻等症状;PCR检测有明显的目的条带。由此确定二穗短柄草是RBSDV的新寄主,可作为该病毒与寄主互作的研究材料。这为进行RBSDV抗病基因鉴定、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农作物的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38.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的分布及其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在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分布及其种群遗传多样性,为病害流行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16年,在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山西等7个省66个县/市/区田间,采集了864份疑似病毒病症状的植物样品。提取样品总RNA,利用一步法三重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的BYSM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利用RT-PCR扩增获得BYSMV的L和N基因片段,克隆并测定核苷酸序列,应用MEGA、DnaSP和PAML等软件分析BYSMV分离物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特征。【结果】从48个县/市/区采集的336份样品中检测到BYSMV,检出率为38.89%,该病毒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北、山西和山东,另外,河南及安徽北部亦有分布,江苏徐州和邳州仅局部发生。基于BYSMV的L、N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可将分离物划分为2个亚组,亚组I中的分离物其来源涉及全部7个省份,而亚组II中的分离物仅来自陕西和山西2个省,基于L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组II分离物与伊朗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BYSMV的遗传分化与分离物的地理来源相关,而与寄主植物、发生时间无明显相关性。运用RDP程序包的7个软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显示没有支持重组的证据。选择压力分析显示,亚组内和亚组间的ω(dN/dS)值(0.02-0.19)远小于1,表明群体正承受净化选择。L和N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Hd)值(0.90909和0.99524)均大于0.5、核苷酸多样性(π)值(0.01324和0.01224)均高于0.005,表明中国BYSMV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L和N基因片段的遗传分化研究显示,东部和西部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0.32201和0.37326)均大于0.25,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表明东部和西部的BYSMV群体严重分化;基因流(Nm)值(0.53和0.42)均小于1,说明有限的基因流是促使群体发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结论】BYSMV在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分布广泛,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BYSMV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东部和西部群体之间存在严重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9.
养殖场的防疫检疫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内容,需要得到各畜禽养殖场的高度重视,坚持推进畜禽检疫防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该文将分析畜禽养殖户防疫检疫工作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加强养殖场防疫检疫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容和措施,旨在帮助养殖户提高经济收入,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40.
文章对西瓜果斑病、马铃薯环腐病、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学症状及病原菌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对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上述检疫性细菌病害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